close

之前分享了英國絲路學者Susan Whitfield的《絲路滄桑》(遠流出版)以絲路上的物件介紹古代東西文明的交流,其中介紹到的一件出土於中國卻是來自大夏(巴克特里亞)的銀壺(參見前文: 絲路滄桑〜一個鎏金銀壺串起三個文明〜);這篇來以同一書中提到的一件泛拜占庭出土的絲綢來介紹一下版主從書中馬鐙的介紹衍伸查到關於馬鐙的資料--

*因有其他網站盜貼版主文章沒有標明出處,所以請認明正版Amy的部落格:https://amylinr.pixnet.net/blog

Susan Whitfield的《絲路滄桑》中提到的這個出土於法國中部的一個修道院的絲綢稱,為「莫札克獵人絲綢」:

「莫札克獵人絲綢」(Mozac hunter silk)(Susan Whitfield官網下載):

Inked拜占庭獵人絲綢_LI.jpg

版主附帶說明一下,中文翻譯的《絲路滄桑》書中不知為何在介紹這個物件時只以「拜占庭獵人絲綢」稱呼,在文中雖然有提到關於Mozac(莫札克修道院),但是並沒有明確稱呼這片絲綢的正確名字;但是在Susan Whitfield自己的官網就用「Mozac hunter silk」稱呼這塊布。此外,中文書內的照片是黑白小幅照片,所以不容易看出絲綢的精美,因此版主也從作者官網下載這個物件的彩色照片如上。

這個Mozac hunter silk原來是Mozac修道院包裹某位聖人遺骸的布匹,根據修道院的文獻記載,大概是拜占庭皇帝送給法蘭克王國(Franks)的禮物,再被亞奎丹國王丕平二世(Pepin II of Aquitaine西元838-864年)(有學者認為是矮子丕平,西元714-768年)送給修道院的禮物。絲綢的圖案是獵獅圖,我們知道在中世紀歐洲應該已經沒有獅子了,這樣的獵獅圖案顯然是受到波斯–特別是與羅馬帝國往來密切的薩珊帝國–的藝術影響。

薩珊的獵獅圖布匹(網路下載):

薩珊絲布2 (2).jpg

薩珊絲布(VaticanMuseum) (2).jpg

Susan Whitfield的書裡詳細的解釋了絲綢從中國的外傳與製造歷史,還有東方與西方紡織品織法的差異等等…,版主不再多說,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本好書。倒是作者提到這片絲綢上的主人翁使用馬鐙這個細節很有意思,所以這篇文章我主要是來說說馬鐙的歷史與圖像〜

Susan Whitfield提到這個Mozac絲綢的主人翁使用的是硬馬鐙(上圖我圈綠色處),這種馬鐙據信是由乾草原(蒙古到歐亞草原)的遊牧民族傳給中國,然後再往西傳入歐洲。從西元4-5世紀的中國與朝鮮的圖像裡就出現了馬鐙,但是對真正以游牧為主的草原民族來說,因為他們騎乘技術精良,所以他們既不需要馬鞍,也不需要馬鐙。

我記得去蒙古時蒙古的導遊說馬鐙是蒙古人發明的,其實具體的說有可能是所謂的前蒙古的泛遊牧民族發明的,這可能是Sarmatians人(歐亞斯基泰人Schythian的一支)發明的,但是在乾草原民族的使用不明顯;可能中世紀之後才透過突厥人往東西傳播。Susan Whitfield書中提到薩珊帝國(西元3-7世紀)的獵人或帝王圖像其實是很少見到使用馬鐙的。

兩河流域的古文明沒有馬鐙(亞述獵獅子,西元前7世紀):

亞述獵獅子DSC05198.jpg

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收藏的斯基泰人金飾(西元前4-5世紀,黑海地區出土)裡的斯基泰獵人沒有馬鞍,也沒有使用馬鐙:

梳子2.jpg

5680.jpg

薩珊銀盤的獵人圖像(MET收藏;官網下載)也沒使用馬鐙:

薩珊銀盤.jfif

其他博物館收藏的薩珊銀盤主人翁都沒有使用馬鐙:

Sassanid_plate2.jpg

Sassanid_plate3.jpg

《絲路滄桑》提到類似薩珊銀盤但卻有使用馬鐙的例外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收藏的Pur-i Vahman 銀盤,但是因為使用馬鐙(下圖圈紅圈處),以及人物衣著等與常見的薩珊銀盤不太像,所以被學者認為是西元8世紀"後薩珊"(post-Sassanid)的作品。

Pur-i Vahman銀盤(網路下載):

SassanidPlate_LI.jpg

雖然出現馬鐙的圖像晚於西元5世紀,但是版主查找網路資料時看到維基百科說學者認為印度的桑奇佛塔(Sachi Stupa,西元前後1世紀)的雕刻上的騎馬者可能是歷史上最早使用軟馬鐙的圖像(但是維基百科沒有提供圖案)。什麼是軟馬鐙?就是纏在馬身體或馬座上的一圈類似馬腰帶布。

版主想到在桑奇曾鉅細靡遺的盡量照下所有的雕刻,所以趕快來找找自己的檔案,果然找到了桑奇佛塔的騎乘者與軟馬鐙的圖像!從下面這張照片可以看到雕刻裡的二位騎馬者左邊這位沒有用軟馬鐙,只有右邊這位有把腳踏在軟馬鐙上(版主圈紅圈):

InkedDSC02743(桑奇騎馬)_LI.jpg

其實,桑奇大多騎乘者都沒有使用馬坐墊與繞著馬身的軟馬鐙(下圖):

DSC02612(桑奇馬).JPG

大概只有貴族、或貴族的護衛所騎的坐騎才被鋪上坐墊,與綁著一圈固定坐墊的圈圈,這可以被用來跨腳,也是學者稱呼的軟馬鐙。比如說上面的圖案,與象徵悉達多太子出家的太子坐騎,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圈圈著馬身的腰帶(下圖圈紅圈處):

InkedDSC02523R_LI(桑奇太子坐騎).jpg

既然說馬鐙,特別是硬馬鐙,是在4-5世紀才從草原民族傳入西方與東方(雖然有中國學者認為漢代就已經有了軟馬鐙,而硬馬鐙是中國人發明的,再透過遊牧民族傳入歐洲),版主好奇那6-7世紀中國的圖像、特別是兼容中西的唐代圖像、有使用馬鐙嗎?我在網路上找到幾個圖像分享:

第一個也是《絲路滄桑》一書提到的古物,是西元592年下葬的陝西虞弘墓棺槨蓋上的雕刻。這位虞弘是出生於粟特(中亞)的商人(關於粟特人介紹請參見版主中亞之旅文章:https://amylinr.pixnet.net/blog/post/64651177;  https://amylinr.pixnet.net/blog/post/64675018),因為貿易來到中原,在隋朝做管理貿易商人的薩保,應該這樣富可敵國。他的棺木是用漢白玉雕刻上美麗的不得了的圖案,圖案的圖像完全是波斯薩珊時期的風格,下圖是其中之一,可以看到圖中的騎馬者並沒有使用馬鐙:

虞弘墓側面1-L.jpeg

第二個: 唐太宗墓地的昭陵六駿有完整的馬鞍與馬鐙:

唐太宗的馬.jpg

唐太宗的馬2.jpg

第三個:西元684年下葬的唐高宗跟武則天的兒子章懷太子的墓裡的壁畫裡好像有的騎馬者也沒使用馬鐙:

章懷太子墓2.jpg

再來,是晚一點的唐代出土的許多物件裡,唐人已經廣泛的使用硬馬鐙了,比如說西元701年下葬的唐朝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彩繪胡人騎馬帶犬狩獵俑也是有硬馬鐙:

唐代胡人帶犬俑.jpg

可是西安灞橋區唐代金鄉縣的唐代開國元君李淵的孫女的墓(西元724年)裡面出土的陶俑又都沒有使用馬鐙〜

西安灞橋區唐代金鄉縣主墓陶俑一:

唐代胡人俑.jfif

西安灞橋區唐代金鄉縣主墓陶俑二:

唐代金鄉縣陶俑2.jpg

版主猜測就是當時的馬鐙使用還不全面(可能只有皇室高官才用),對騎乘技術好的人來說,使用馬鐙與否不太影響他們的騎術。但是後來當馬鐙被廣泛使用後,馬鐙可以幫助側騎與傾倒騎,對戰爭時遊牧民族的獵射很有幫助,也是後來歐洲人對蒙古的馬上射獵聞風喪膽的原因之一。

蒙古的馬上射獵舉世聞名(這裡可以看到騎者的一隻腳勾著馬鐙才可以大側身不摔下來):

mongoliaRiding.jpg

這樣就很厲害了,無怪乎有些人認為馬鐙的發明可媲美車輪與印刷術的發明,是改變人類文明軌跡的重要發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慧 amyli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