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亞系列寫了三分之二,之前介紹了中亞與中國的關係始於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發現了從中國通往波斯的貿易路線,這是絲路的開始〜 但是絲路的發揚光大要到唐代將中亞納入版圖,與唐代對西域各族兼容並蓄的態度,才使得中國與西方的交流達到最高點!
絲路地圖之一(維基百科下載):
關於西方在中國的貿易活動,可考的是沿著絲路的各個古城出土的遺跡,從這些遺跡中可見來往於中亞與中國的非漢族人有:吐魯番人、吐火羅人(龜茲與焉耆人)、回紇人、突厥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猶太人、與粟特人等等… 其中尤其以粟特商人佔了重要的地位,對中國—中亞—到西方的貿易貢獻良多。
唐代製作之粟特人唐三彩陶俑(維基百科下載):
關於粟特人的資料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所以我就不說太多;簡單的說,粟特人是屬於我在本系列第一篇就提到的斯基泰人的一支,血統上是波斯人,他們從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時期就居住在今天伊朗以北的中亞地區,在當時被稱為索格底亞(Sogdia)行省;到了西元3-6世紀時這一帶因為隨著漢代之後的五胡十六國興起與游牧民族的西遷,開始跟中國有了直接的互動;到了唐代甚至被中國封為所謂的【昭武九姓】地區,名義上臣屬於大唐中國。
隋、唐朝版圖與昭武九姓位置圖(網路下載):
所謂的【昭武九姓】指的是粟特人最多的九個姓氏翻譯為中文的九個姓的地區,分別是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花剌子模)、和戊地(出自《新唐書》)。 來自這九姓地區的人多有在中國中原活動經商的,比如說唐代最有名的《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祖先來自中亞地區姓安(或說姓康)的家族。
從我上面的【昭武九姓】位置圖可以看到其實所謂粟特人最多的區域大半就是今天中亞烏茲別克的範圍,又以撒馬爾罕(Samarkand)所在的康國、沙河綠沙日(Shakhrisabz,古稱Kish,就是帖木兒出生地)的史國、與在布哈拉(Bukhara)的安國最有名。
烏茲別克地圖與撒馬爾罕、沙河綠沙日、布哈拉相對位置(網路下載):
粟特人自古以善於經商聞名,事實上所謂的"絲路"是到了19世紀才有的名詞,在古代時這條東西向的貿易路線被概稱為"通往撒馬爾罕的路",可見撒馬爾罕在古時的繁華!
中國的【唐書】說粟特人"生兒以石蜜啖之,置膠於掌,欲長而甘言,持珤若黏云。習旁行書。善商賈,好利,丈夫年二十,去傍國,利所在無不至。"這是說粟特人生了男孩,就在孩子手掌放上膠糖,口裡放上蜂蜜,取意將來小孩長大能言善道、會做生意;手裡拿了寶物會緊抓不放,喻其會抓住錢財珠寶… 這是中國人對粟特人善於經商的刻板印象描述。
近代從中亞諸國到中國的敦煌考古都有出土關於粟特人經商的相關文件,不過粟特人在西元751年阿拉伯軍隊於今天哈薩克與吉爾吉斯邊境的怛羅斯(Talas)成功擊敗唐朝的軍隊後,沒了唐朝軍隊在絲路沿線的保護,因著中亞地區的戰亂,商業往來消退,粟特人的影響也逐漸式微,後來整個民族好像銷聲匿跡似的融入了中亞其後各地伊斯蘭化的政權!
至於現在撒馬爾罕可見的粟特人遺跡只剩下一個於1965年發現的可能是舊皇宮遺址內的壁畫殘片,讓考古學家看圖猜想當時粟特人與中國、或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興盛的樣貌〜
撒馬爾罕舊城Afrosiab發掘的舊皇宮遺址壁畫重建示意圖:
因為這個在撒馬爾罕舊城Afrosiab發掘的舊皇宮遺址壁畫是此處最珍貴的考古遺跡,所以我們在撒馬爾罕參觀博物館最重要就是看這壁畫,並且我這篇就是要來詳細介紹這個壁畫所透露的撒馬爾罕與絲路的訊息。
首先,先介紹一下撒馬爾罕舊城Afrosiab〜這是原來的撒馬爾罕遺址,根據考古學者研究,從西元前500年到西元1200年左右這一千七百多年期間,Afrosiab一直都是原來撒馬爾罕城;到了西元13世紀成吉思汗大軍來時舊城被毀,然後完全被廢棄。今天我們旅遊看到的撒馬爾罕其實是在舊城以南的位置,這裡的歷史建築大多是在帖木兒時期才興建的。
帖木兒帝國後期時的撒馬爾罕,與舊城Afrosiab的相對位置(網路下載):
Afrosiab重建示意圖(網路下載):
今天舊城只剩下風化的城牆遺跡:
考古學家在西元1965年於舊城發現一處疑似皇宮的位置,根據這相對位置重建原來舊城相對樣貌,中間位置的就是皇宮:
在這皇宮一樓發現了一個大廳,大廳四面都有壁畫遺跡。正對入口處的是西面,這西面的牆面透露了在西元七世紀的撒馬爾罕王朝與其他鄰國的貿易關係。因為壁畫其實不很完整,我先用考古學家的猜想重建說明:
西面的壁畫猜想重建圖:
從殘留的壁畫可看出西面壁畫畫的是不同國家使臣的送禮圖,圖上面的不同人物手上拿著許多禮物。在壁畫上面特別大的那位坐在最上方的人物就是當時撒馬爾罕的國王拂呼縵(Varkhuman)。
在使節送禮團的最左方有一殘片,殘片左上方的人物下擺寫有文字:
考古學家破解這粟特文寫的是"當拂呼縵˙溫那需國王向他走來,(大使)開口說了以下的話….(以下對話我就不細寫了)"
這位身上有寫字的大使是從撒馬爾罕南方稱為Chaganian來的大使;另外在他旁邊的那三位是從撒馬爾罕北部稱為Chach來的使節。事實上學者認為原來每一位使節團的身上、或附近壁畫上,都寫上有類似解釋不同地區來的使節與國王的對話。
下面這圖解釋了這西面壁畫上共畫了來自Chaganian(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附近)、Chach(今天烏茲別克塔什甘附近)、突厥(中國西北方)、中國唐朝、高句麗(Koguryo,今天韓國北區)、與新羅(Silla,今天韓國南區)的使節團。這些使節團們各自穿著不同的服飾,帶著不同的禮物來到撒馬爾罕晉見國王。
雖然西面壁畫上面國王拂呼縵的圖案幾乎不可見,但是根據使節團身上的文字說明,學者可以知道當時撒馬爾罕的國王名字。而這位國王在中國的【新唐書】內有記載,其人於唐高宗(西元628年—683年)時期被唐朝封為康居(就是撒馬爾罕)都督,就是表示他承認是屬於中國的地方藩屬地位:
在諸國使節團中,壁畫正中間的使節團是來自中國的使節,這從他們的帽子、衣飾、更重要的是從其中一位手上拿的蠶繭,看出他們來自中國:
我知道壁畫畫面很殘破,所以考古專家們製作的動畫有更詳細圖示。從重建的壁畫圖示可以看出來自唐朝的使節帶了書簡(當初紙張也是很珍貴的)、絹布、與蠶繭:
在西面壁畫的使節團最右方是二位頭上戴有羽毛裝飾帽子的使節〜這是來自高句麗的使節。也是因為這二位使節的出現,現在韓國的考古隊也大力的贊助撒馬爾罕的考古工作,為的是想了解更多在西元七世紀時韓國與撒馬爾罕的來往歷史:
韓國高句麗使節(因為這張我照的不清楚,從韓國考古團隊網站下載照片分享):
電腦模擬圖示韓國使節:
除了上面各國使節,在壁畫上面其他使節或坐或站,頭髮長及腰背的,都是來自突厥的使節(請參見前面白描示意圖):
西面壁畫最右方是長棍與人面畫像皮鼓,應當是突厥等使節放遊牧民族的打獵長棍,與演奏歌舞的皮鼓(請參見前面白描示意圖):
這篇我先介紹撒馬爾罕Afrasiab古城的粟特皇室壁畫西面,另外其他Afrasiab舊皇宮遺址的壁畫,與粟特人對中國的影響,請閱讀下篇繼續說明〜
~~跟Amy行萬里路,深度優質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