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版主在印度北部之旅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分享了在拉達克的Alchi寺廟的三層殿主要泥塑、與泥塑上的繪畫。毫無懸念,不管是研究藏傳佛教學者、研究藝術學者、或是我們觀光客,都一致同意Alchi寺廟應該是藏傳佛教寺廟最漂亮的瑰寶之一!同時,這個建於11-12世紀的寺廟的風格充滿了混搭風,這篇就來說說Alchi寺廟的藝術風格〜

*因有其他網站盜貼版主文章沒有標明出處,所以請認明正版Amy的部落格:https://amylinr.pixnet.net/blog

Alchi壁畫一隅(照片出自Peter van Ham的攝影集):

Alchi49文殊菩薩(三層殿).jpg

一般資料,與當地導遊,會說Alchi寺廟的藝術風格屬於喀什米爾 (Kashmiri)風格,因為資料顯示寺廟是由大翻譯師仁欽桑波(Rinchen Zangpo;958-1054A.D.)去喀什米爾學習佛法後,帶了當地32位畫家與雕塑家回到拉達克所建的寺廟。這些來自喀什米爾的藝術家可能未必信仰藏傳佛教,所以他們在繪畫時會把本身所熟悉的波斯、或印度教、與喀什米爾、的藝術風格畫入Alchi寺廟的壁畫裡,因此概稱Alchi寺廟的藝術風格是"喀什米爾風格"。

前篇分享屬於最早部分的三層殿在南面、西面、與北面各有三尊超過4公尺的巨大泥塑佛像,佛像下半身的服裝兜提(dhoti,印度男子的下半身服飾)畫滿了圖案。其實不僅佛像身上畫滿圖案,佛像旁的牆面,也都畫滿了繪畫,學者稱這種畫法為「horror vacui(恐懼留白)」,就是每一寸空間都要被畫滿!

簡單的說,就是Alchi寺廟的每個牆面,或說下面這四面牆面簡圖有打格子的地方,都有繪畫:

東牆面(入口):

Alchi6.jpg

南牆面(聖觀音菩薩大佛泥塑):

Alchi10 觀音.jpg

西牆面(彌勒菩薩大佛泥塑):

Alchi13彌勒菩薩.jpg

北牆面(文殊菩薩大佛泥塑):

Alchi18文殊菩薩.jpg

因為Alchi寺廟不能拍照,幾乎網路上八成的照片都是出自廟方所授權的德國籍攝影師Peter van Ham的攝影集,本文分享的照片也是從這本攝影集翻拍。雖然這本攝影集的畫質很棒,但是沒有巨觀的鏡頭,所以無法分享Alchi寺廟滿滿的牆面都畫滿了繪畫的樣貌。因此我用另一個據稱也是由仁欽桑波帶回的畫師所畫的寺廟Wanla寺廟(這間內部可以照相)的牆面分享,說明一下牆面畫了滿滿的畫的概念--

Wanla寺廟:

DSC07099 (2).JPG

DSC07118 (2).JPG

從上面Wanla寺廟的照片可以知道,Alchi寺廟的牆面也是這樣中間有一尊大佛像,佛像旁邊的牆面上都塞滿了畫;沒有佛像的牆面上也塞滿了畫!(Wanla寺廟的繪畫保存狀況比Alchi差,顏色黯淡很多。)

P.S.Wanla寺廟介紹請參見:   印度喜馬拉雅山之旅(10)〜忘不了的拉達克的Wanla寺廟

這麼多的繪畫圖像,光是一面牆就有上千個圖像吧?但每個細節都不馬虎,下面我就來分享一下學者從這些圖像裡找出的Alchi藝術風格是啥風格〜

簡單的說,Alchi寺廟的藝術風格是融合了喀什米爾風;但這喀什米爾風是深受波斯與中亞影響的波斯風,甚至學者直接說是波斯的薩珊王朝(224-651A.)風格與服飾,再融合印度在地的風格,包括印度教的圖像、印度人的服飾等等,還結合了印度本土王朝帕拉王朝(Pala;750-1161A.D.)的人物風格,所以非常的混搭與國際化,以下來舉例分享--

※波斯(安息薩珊)的影響

下圖是Alchi三層殿壁畫的貴族人物:

DSC_0730.JPG

學者認為這畫的是當時喀什米爾的貴族的生活樣貌,上圖裡右邊這位侍從或僕人正在把酒從玻璃瓶倒入酒壺裡(是要先醒酒嗎?)。波斯人,特別是薩珊王朝,製作玻璃是有名的,這圖案裡的玻璃瓶看來是透明+藍色條紋,工藝非常高,顯然不是西藏的傳統。

下圖裡的貴族在喝茶吧,但是他手持的有柄茶杯感覺非常現代,應該也是從波斯來的吧?

DSC_0732.JPG

波斯人、或說波斯人祖先安息王朝、有著有名的騎馬回身射箭圖像(下圖;維基百科下載):

1024px-Hephthalite_horseman_on_British_Museum_bowl_460-479_CE.jpg

另外薩珊王朝的國王也製作不少國王騎馬回身射箭的銅盤:

Sassanid_plate2.jpg

這樣的圖像源起於與波斯人同種的中亞遊牧民族斯基泰人(Scythian)的馬上射箭圖像。(斯基泰人與中亞、波斯的介紹請參見版主中亞之旅文章:中亞之旅(一): 從史前說起〜從歐洲到亞洲的斯基泰人(Scythians)   )

在Alchi寺廟,不管是佛像的服飾、還是屋頂的圖像、都充滿了波斯的騎馬回身射箭圖〜

下面這面牆上的阿彌陀佛身上的衣服就是回身射箭圖像(我圈綠色處):

InkedInked364774228_6856615524383242_1029805461723169091_n.jpg

細部放大(這裡是騎大象回身射箭)

DSC_0758.JPG

下面是Alchi寺廟的天花板木板上的騎馬回身射箭圖像:

InkedDSC_0768R.jpg

我看到上圖我圈綠色的那位騎馬回身射箭的人,覺得很面熟?跟下面這位有像?

10th-century-armenian-orthodox-cathedral-of-the-holy-cross-on-akdamar-D1DCJ2.jpg

上面這的浮雕是在土耳其東部的凡湖裡的Akdamar島上的西元10世紀的亞美尼亞教堂的外牆浮雕,學者認為是表示當時那裡居民的形象。這圖像當然也是從波斯來的,畢竟,亞美尼亞在西元5世紀就被波斯的薩珊王朝併吞了。

這一西一東的騎馬回身射箭圖像長的真像,但距離真遠啊!下面地圖左邊圈紅點是凡湖的Akdamar教堂,右邊是Alchi修道院:

東到西.jpg

下圖是Alchi寺廟天花板的另一個騎馬回身射箭圖案,這次騎馬的像是飛天仙女:

DSC_0773.JPG

Alchi寺廟天花板圖案裡我用粉紅色圈的是雙獅圖(再貼一遍照片):

InkedDSC_0768R2.jpg

雙獅也是波斯常見的圖騰。我在伊朗遊記裡分享過近20年考古學者在伊朗東南部的Jiroft出土不少距今4500年以上的古物,這中間就有不少是雙獅的圖騰:

Jiroft(獅子).jpg

學者也從Jiroft出土的物件證明遠在4500年前,波斯與印度河文明就有貿易往來,可見印度次大陸也早受波斯文化影響!(Jiroft的詳細介紹請參見:新發現的伊朗媲美兩河流域的古文明Jiroft)

下圖這位漂亮的騎著馬的佛母(Dorje Chenmo)衣服上的圖案也是波斯雙獅圖:

DSC_0752.JPG

細部放大(我圈綠色的地方就是雙獅圖):

InkedDSC_0752(下半部).jpg

波斯或伊斯蘭另一個標誌圖像是八角星〜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波斯八角星磁磚:

PersianTiles.png

伊斯蘭的八角星磁磚排列:

panel-of-15-tiles-persia-13th-15th-century-A6Y164.jpg

這八角星形圖像也出現在白度母的裙子上:

DSC_0740.JPG

細部放大:

DSC_0741.JPG

下圖是悉達多太子的媽媽摩耶夫人夢到白象入胎,這個圖案跟一般佛教看到的白象入胎風格很不一樣吧?學者說摩耶夫人的造型,與頭上枕著的枕頭,都是中亞的裝飾風格:

DSC_0749.JPG

※印度風格的影響

Alchi寺廟的繪畫也受到很多印度本土的影響,下圖是三層殿的聖觀音菩薩兜提上面的印度教寺廟的濕婆林伽,表示佛教源於印度教:

DSC_0753.JPG

下面這個是稱為Tribhanga的印度人物造型,Tribhanga中文稱作「三屈」,是印度人像及舞蹈中常取的姿勢,指身體三部分(頸、腰、和膝蓋)的彎曲,動作趨於「S」型。

Alchi寺廟的彌勒佛壁畫:

Maitreya-Buddha-Alchi-monastery.jpg

下圖是學者把Alchi寺廟裡扭來扭去的彌勒佛像跟中印度著名的阿旃陀佛窟裡的觀世音圖像(不晚於西元6世紀)對照:

DSC_0744.JPG

P.S.阿旃陀的介紹請參見:南部印度之旅Ajanta Caves阿旃陀石窟(一):令人驚豔的世界文化遺產

前面分享的衣服上有波斯雙獅圖案的佛母(Dorje Chenmo)披著孔雀尾羽做的外套;孔雀原生於印度,這是純粹的印度華麗風:

DSC_0752(右半部).jpg

下面圖裡的這個佛塔兩側有阿育王的石柱(我圈綠色處):

InkedDSC_0755.jpg

阿育王石柱--西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為宣揚政績廣立石柱,特色是石柱上有獅子,Alchi寺廟裡的這石柱上也有獅子。

下圖(阿育王的石柱也是印度政府的logo之一):

印度政府logo.jpg

下圖是在崇敬佛的各神祇排列裡,少不了印度教的象鼻神:

DSC_0761.JPG

下圖裡這位度母的髮髻是被稱為"喀什米爾髮髻(Kashmiri bun)"的造型:

DSC_0746.JPG

印度與巴基斯坦爭議的喀什米爾地區Gilgit發現的西元5世紀的樺木樹皮製作的佛書是目前出土最古老的佛經,佛書木製封面上的人物梳的就是喀什米爾髮髻:

Gilgit Manuscript.jpg

下面天花板的圖案裡,第一排動物(牛背上好像有獅頭)是希臘神話的chimera嗎?還是印度教的Rahu?

DSC_0772.JPG

印度教的Rahu:

Rahu.jpg

※Pala王朝風格

最後,Alchi寺廟的繪畫也有Pala王朝的繪畫特色〜就是壁畫內的人物如果臉部是半側面的角度,可以看到被側身半遮的那一側眼球都有點外突於臉部,這是屬於印度特有的畫派表示人物立體的方式。因為這樣的畫法最早出現在印度的Pala王朝(西元8-12世紀)時期,也被稱為Pala畫派的特色。Alchi寺廟裡的人物幾乎都有這樣的特性!

Pala王朝的統治範圍接近喜馬拉雅南麓地區:

Pala_Empire,_800_CE.jpg

下圖Alchi寺廟三層殿聖觀音菩薩兜提上的印度教祭司:

363841141_6841490135895781_5164108932489677372_n.jpg

貴族女性的圖像:

Alchi壁畫8.jpg

下面這幅僧侶,除了眼部的立體感,面容用淺跟深色表示立體,我覺得跟Giotto(1267-1337A.D.)的畫感覺很像耶〜

DSC_0764.JPG

Pala王朝的這個人物的眼睛凸出面容的特色,在更晚統治南部印度的毗奢耶那伽羅王朝(Vijayanagara 1336-1646A.D.)也採用這樣的畫風。下圖是Vijayanagara時期的Lepakshi城省長建的獻給濕婆神的寺廟壁畫,畫裡我圈綠色的部分人物們的眼睛都凸出眼眶:

279217658_1690544057947747_494280008111976862_n.jpg

Lepakshi寺廟壁畫上男子下半身也是穿多提(Dhoti),不輸Alchi寺廟的華麗感:

279197767_1690544347947718_3757297368031263652_n.jpg

最後,Alchi寺廟的繪畫細節太多,這篇分享專家對風格的辨認,之後再慢慢分享其他有趣的細節吧!

~~跟Amy行萬里路,深度優質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慧 amyli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