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版主的地中海古文明旅遊文章終於進入阿爾及利亞部分,阿爾及利亞臨地中海一帶其實跟隔壁的突尼西亞有蠻多類似的歷史背景-從迦太基人、到羅馬、到阿拉伯人征服、到伊斯蘭、到鄂圖曼、再到近代的法國殖民-二國都蠻類似的。比較有系統的歷史與地中海景點我之後再介紹,這篇是因為最近有機會聽了關於柯比意廊香教堂的演講,趁記憶仍新,先介紹一下名建築師柯比意與阿爾及利亞位於沙漠的Ghardaïa的相關故事。

位於阿爾及利亞中北部沙漠峽谷M'Zab Valley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82年認列的世界文化遺產;主要是因為這裡的五個由穆斯林在西元11-14世紀引進的防禦性村莊,結合了柏柏人在沙漠生活的建築風格與生活智慧,跟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一直保存到今天。這五個村落是El-Atteuf、Bounoura、Melika、Ghardaïa與Beni-Isguen,我們參觀其中三個。

阿爾及利亞與M'Zab Valley位置(網路下載):

mzab.png

從高處看M'Zab Valley村落,看不出是五個村落,因為村落與村落相當接近,主要是以城牆包圍區分:

DSCN8859R.jpg

拉近一點的局部:

DSC00771R.jpg

我這篇先介紹這村落裡的樣貌,我們住的民宿有五個村落裡位置最高的Ghardaïa的模型:

DSC00557R.jpg

這樣的村落是以沙漠的石頭,泥土,與棕櫚樹(Palm Date tree)建造,每個村落被各自城牆包圍著;最高處是清真寺,看到的塔樓是清真寺的宣禮塔(叫拜塔),也是防禦的瞭望塔:

DSCN8863R.jpg

這是其中El-Atteuf城的城門:

DSC00787R.jpg

城門口的UNESCO世界文化遺產標示:

DSC00790R.jpg

進城後當地導遊帶領慢慢走一階階的街道向最高處爬高:

DSC00804R.jpg

跟許多中東的古城一樣,城裡是彎彎曲曲的小街道,外人進來應該都會迷路:

DSC00841R.jpg

這些城內的風貌我後文再分享,這篇要先介紹的是El-Atteuf城的Sidi Brahim清真寺。我們走到最高點的清真寺,旁邊是墓地,從這往另一條路下山,山下有間簡樸的建築物Sidi Brahim清真寺(建於西元11世紀,現已不再使用),因為當地族長Sidi Brahim埋在這旁邊的墓地,因此得名:

DSC00894R.jpg

DSC00905R.jpg

唸建築的人可能知道這個看起來不能更簡樸的清真寺,卻大有來頭〜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瑞士裔法國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深受這個清真寺的影響,因此才蓋出他非常有名的廊香教堂。

版主不懂建築,不過很努力的閱讀與聽講專家介紹柯比意的一些資料;柯比意在1930年代第一次去到M'Zab Valley(當時阿爾及利亞仍是法屬殖民地),他很喜歡這裡的建築,留下許多紀錄與素描。

柯比意的M'Zab Valley局部素描(網路下載):

阿爾及利亞2.gif

imagesR.jpg

柯比意曾說M'Zab Valley是具有千年智慧的城市規劃,簡單卻與文化連結的居住方式提供了許多建築靈感。其實不只柯比意,許多建築師,如與柯比意約同期的Fernand Pouillon,與André Raverau,都受到M'Zab Valley建築的影響。

柯比意曾說當他需要尋找靈感時,他就去Ghardaïa(指的是M'Zab Valley)。熟悉柯比意作品的人知道他大多數的建築都是長方形或方形,但是廊香教堂卻大不相同。 柯比意並沒有宗教信仰,因此為了建這個教堂,他大量的學習如何把宗教空間與使用者的經驗與心靈結合。大家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廊香教堂的照片,我先來分享Sidi Brahim清真寺的照片,這樣大家或許可以知道為何許多建築歷史學家都認為柯比意的廊香教堂深受Sidi Brahim清真寺的影響〜

廊香教堂外觀(網路下載):

2428299208_f4c532dccc_o.jpg

鳥瞰(網路下載):

823303795_m.jpg

Sidi Brahim清真寺外觀簡樸,下面照片的右方是後門,左邊面對圍牆(參見前面照片)的才是正門。從下面照片看,整個外觀只有樓梯向上到屋頂、跟向下進入室內、與簡單的開窗:

DSC00913R.jpg

這才是正門口:

03-sidi-brahim-mosque_exterior_photomaxroecker.jpg

承襲清真寺開放的概念,從前面門口進入並沒有真的封閉的大門;所謂的開窗也不是窗,就是通風與採光的開口:

DSC00947R.jpg

DSC00943R.jpg

DSC00916R.jpg

下面是對著麥加的壁龕與伊瑪目講道的空間,凹槽可以創造出聲音的擴音效果:

DSC00926R.jpg

我們在裡面待了一段時間,可以看到內部隨著陽光角度與強弱有不同的光線與色調:

DSC00920R.jpg

DSC00950R.jpg

DSC00954R.jpg

這個看似簡單的清真寺其實有三層空間,在一樓的中後方這裡是向地下室的樓梯:

DSC00940R.jpg

往地下室要從我們前面看到清真寺外觀後方入口的樓梯進入清真寺,因為伊斯蘭禮拜男、女要分開在不同空間,清真寺後方是女性進入的出入口,男性則從大門出入:

DSC00922R.jpg

下面照片是女性祈禱的地下空間,不大,比較暗:

DSC00931R.jpg

因為地下室不大,所以從地下室出入的空間向清真寺後部空間走,Sidi Brahim清真寺還有一個樓上的空間。下面照片左右牆上的小凹槽就是樓梯(有點像攀岩一樣),年輕的女性信徒可以踩著這凹槽爬到樓上的夾層空間,地下室就留給年長的女性使用:

DSC00937R.jpg

因為整個清真寺的高度是一樣的,所以樓上的空間比較像夾層,高度較低。但是空間還蠻大方,採光也明亮:

DSC00934R.jpg

DSC00935R.jpg

因為女性的祈禱空間在清真寺的後半截,所以在往地下室與樓上的這個隔間牆上有另一個給伊瑪目或主持清真寺教士講道的位置-講者踩著牆上的凹槽坐在壁龕內-後方有個洞,是把講者聲音傳到地下室跟樓上的通聲孔。另外牆面的其他凹槽可以放置講者使用的物件(經文、蠟燭、水等…):

DSC00918R.jpg

走出清真寺,戶外是被圍牆包住的開放空間;清真寺的樓梯可以通往屋頂,所以當參加儀式的人數太多時,人們可以在戶外的庭院、與清真寺的屋頂,一起跟室內的人作儀式:

DSC00907R.jpg

看了上面這個簡單的介紹,我們再來看看廊香教堂的幾個不同於柯比意其他建築,卻與Sidi Brahim清真寺類似的概念〜

廊香教堂的南面,柯比意在這面的開窗運用精細的幾何計算光影與角度,厚重的混凝土牆面不是為了結構支撐,而是塑造樸實的感覺。但是這樣的開窗法是不是很像Sidi Brahim清真寺的簡約開窗與採光呢?

廊香教堂南面.jpg

下面照片是南面(也是入口)入內的角度,教堂是以混凝土建造。版主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但我的感覺這裡就很有Sidi Brahim清真寺的土牆質感,與室內採光的感覺:

2db9bbf6-495b-406f-92a7-91e54b79a416.JPG

大家另外很喜歡提的是雖然廊香教堂是天主教堂,柯比意為它設計的祭壇卻很簡約,只有一個十字架與講壇;但這樣的簡樸其實是清真寺最常見的概念:

8066510453_8a3dc5f3bb_c.jpg

下面是教堂北面的二樓講台方向,跟Sidi Brahim清真寺女性祈禱空間的安排是不是挺像的?

Le Corbusier%5Cs Chapelle Notre Dame du Haut, Ronchamp, France, 1950-55  (5).jpg

廊香教堂突出的高塔似部分,下方是一個小的祈禱空間(類似Chapel)。這樣的高塔會不會是兼採天主教堂原本的鐘塔、與清真寺的宣禮塔後的發想?

Inkedzoom_235_LI.jpg

2142361479_0c30077efc_1.jpg

大家也很喜歡廊香教堂的戶外教堂設計〜在教堂的東面牆外,柯比意特地把牆面城弧形內凹,呈現一個可以作戶外禮拜的空間,以容納更多的人:

Inked280_Ronchamp_LI.jpg

這個戶外講壇特別的是上圖版主用紅圈圈起來的地方是室內主祭壇上方的牆面〜其實是擺放聖母像的位置,這樣不管在室內或在室外做儀式都是對著聖母像。當光線從主祭壇(東方)進入時,室內太明亮反而看不出有聖母像(參見上面貼的室內照片);我在網路找到一個可能是下午時拍的室內照片,這時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個聖母像(下面圈紅圈處):

InkedLe-Corbusier-Notre-Dame-du-Haut-Ronchamp-Chapel-interior-1_LI.jpg

廊香教堂的全名叫做Chapelle Notre-Dame-du-Haut de Ronchamp,意思是"我們高高的聖母在廊香",所以教堂供奉的聖人就是聖母瑪利亞。柯比意的媽媽也叫做瑪利亞,柯比意為廊香教堂的窗戶玻璃上面畫畫或寫字,其中不停地出現的是瑪利亞(名字):

38580971572_becc022c55.jpg

研究柯比意的專家認為柯比意這些寫著瑪利亞的玻璃窗既代表聖母,也象徵柯比意想得到他母親的肯定。(不知為何,柯比意的媽媽一直不滿意他的表現。)

版主認為廊香教堂東面室外教堂也是從Sidi Brahim清真寺得到的概念,特別是因為清真寺的戶外與屋頂都可以使用,提供空間的巧思。

建築學者認為柯比意的廊香教堂受到Ghardaïa(與M'Zab Valley)的影響相當大,另外還有一個根據柯比意的設計,但是卻是在他過世後才完成的Church of Saint-Pierre, Firminy也蠻特別的〜

柯比意與Church of Saint-Pierre, Firminy模型(網路下載):

928ce64ffc8cac692928b414389e1b51.jpg

Church of Saint-Pierre, Firminy外觀與內部(2006年完工,維基百科下載):

1200px-EgliseSaintPierreLeCorbusierFirminy.jpg

203096571_a3adc9cf3e.jpg

但是如果以M'Zab Valley的建築風格來看,除了Church of Saint-Pierre, Firminy是以很大的現代鋼筋混凝土來建造巨大的量體,其他部分也不算很驚世駭俗吧?

M'zab山谷的傳統清真寺或墓地造型建築式樣:

DSC00633R.jpg

出身於阿爾及利亞家庭的法國現代藝術家Kader Attia在2009年用北非小麥米(couscous)作了一個Ghardaïa的模型,佐以建築師柯比意跟Fernand Pouillon相關草稿與照片,呈現北非文化對法國現代建築的影響;但同時也表示法國殖民者對北非原住民的文化影響與摧殘(couscous是不能保存的,所以模型會慢慢破敗)。

Kader Attia's Ghardaia (couscous)(照片網路下載):

0f4d320f1ee7ed19f3af3d72115c6862.jpg

這個展覽在各大現代博物館都有展出過,下面連結是倫敦TATE的展覽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點入看更多資料: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attia-untitled-ghardaia-t13179

這篇先介紹阿爾及利亞的傳統建築與柯比意,之後我再慢慢分享更多M'zab山谷的見聞,與阿爾及利亞的其他景點,請繼續關注部落格文章喔。

〜〜跟著Amy去旅行,深度優質喔〜〜

arrow
arrow

    幸慧 amyli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