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介紹了阿爾及利亞的北部沙漠中的峽谷M'Zab Valley的建築風格與對現代建築大師科比意的影響,這篇要分享這裡的幾個村莊市集的樣貌與風景。
M'Zab的文化中心之類的,凸顯傳統泥土跟石頭建築物的樣貌(網路下載):
M'Zab 山谷的標誌(圓環),也是仿傳統建築:
M'Zab山谷共有五個村落,它們大約是建於西元11-12世紀,這幾個村落以其使用兼具傳統柏柏人在沙漠生存的智慧創造出的泥土與石頭混和的建築方式,與伊斯蘭信仰在11世紀進入這個地區的影響,並且保存這樣的生活方式千年,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M'Zab Valley其中一個城的遠眺景觀:
我們居住的民宿內的M'Zab傳統城市造型(Ghardaia):
M'Zab山谷位於沙哈拉沙漠,雖然有條河,也是會降雨,但是年雨量低,所以主要水源是仰賴地下水井〜
導遊出示水井的使用照片:
不過導遊說每隔幾年此地會突然有暴雨,所以我們會看到一條長好幾公里的土石堤防:
防洪水的土堤防邊也有水井,非常有邏輯的衝突感:
別看這裏是沙漠,導遊出示某次此處淹大水氾濫衝過堤防的照片,真的蠻壯觀:
此處的居民都是比較保守的伊斯蘭教徒;因為先知莫罕默德逝世後不久,伊斯蘭的征服大軍在西元七世紀上半期,就已經進入北非地區。伊斯蘭最早征服的是今天的突尼西亞,並且在開羅安建立非洲第一個清真寺(版主的突尼西亞旅遊部落格之後會介紹)。而M'Zab 山谷信仰的伊斯蘭是屬於比遜尼派與什葉派還早的伊巴德教派(Ibadi),這一派比較接近什葉派的理念與教規,但是卻不認同遜尼與什葉的分裂,更不認同從第四位哈里發之後兩派的相殺(許多什葉派的哈里發都是被遜尼派暗殺的)。
Ibadi教派最早出自伊拉克,但是在阿曼(Oman)發揚光大,並慢慢於西元11-12世紀逐漸傳到地處伊斯蘭邊陲的M'Zab 山谷。當初此地的穆斯林建城時,一則是為了防禦其他信仰異教的柏柏人、二則為了實踐教派的信仰與生活方式,所以這裡的城(村落)都圍有城牆與城門,並在城的最高處建有具防禦性的清真寺。
城門口(注意城門用的是LED燈):
我們旅遊這天整個城都在換LED燈(導遊跟我們說這些LED都是中國製造的產品):
另一個城門與城牆:
城內有點類似阿拉伯國家的古城,有市集廣場(兩個不同的城):
廣場邊聊天的人們:
廣場內有各式的商家,我最喜歡的是掛羊頭賣羊肉舖:
下面照片綁的像火腿的是椰棗:
被法國殖民超過百年的阿爾及利亞,處處少不了法國麵包:
賣毛線的商家曬毛線:
坐在商店口很像書生的老闆:
廣場週邊是迂迴的小巷:
主要街道寬度也不過如此:
這個是面壁處〜
啥是面壁處? 原來因為小巷很窄,但伊斯蘭規定很嚴,男性與女性不可以"擦身"而過,所以小巷處處有這種凹洞;就是當男性看到女性走過來時,先面壁迴避,等對方離開再繼續走~~
在城的最高處有清真寺與宣禮塔:
清真寺通常旁邊就是墓地,這個墓地位於清真寺的上方山坡,墓的造型做成M'Zab 山谷傳統建築樣式的是聖人的墓地:
下面照片裡這一堆堆的石堆不是馬尼堆,是小老百姓的墓(這樣很難找到祖先的墓掃墓吧?):
從城裡高處再走下來,繼續逛城內的階梯小巷,城內也有水井:
剛好碰到送水車:
因為從水井打上來的水鹽分太高(沙漠的緣故),不能當飲用水;所以每隔幾天政府會派送水車提供飲用水,小鎮的人要自己拿容器來取水。
城內繞繞,這邊是城牆,穿過去就出城了;可以看到城牆的厚度相當厚:
前面說到M'Zab 山谷是屬於Ibadi教派,這個教派女性比較保守,也嚴格限制我們對著當地女性拍照。特別是參觀每一個城都要有當地導遊導覽;但說是導覽,其實比較像觀光警察,如果看到我們對人拍會很生氣的阻止我們;所以照到的人物都是偷拍的:
最特別的是這裏的女性穿著是恐怕是全世界包覆的最嚴厲的吧〜許多女生選擇只能露一眼〜我實在沒拍到這樣的照片,所以感謝跟借用團員的一張分享:
那要露出左眼還是右眼?聽說沒有規定,可以隔天(或早上、下午)互換,免得眼睛視力差異太大…
〜〜跟著Amy去旅行,深度優質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