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分享了贊吉巴首府石頭城的一些重要景點與特色的雕花木門,這篇繼續分享石頭城致富的原因之一--奴隸交易;與其他小景點〜
*因有其他網站盜貼版主文章沒有標明出處,所以請認明正版Amy的部落格:https://amylinr.pixnet.net/blog
昔日奴隸交易市場紀念雕像:
贊吉巴在18-19世紀成為奴隸商人從非洲內陸抓人出口到其他地方的轉運市場;買賣奴隸、與出口象牙、的生意,成為贊吉巴經濟繁榮的主要原因。這些象牙與奴隸販子是非洲自己人或阿拉伯裔商人,他們在非洲內陸抓原住民,特別是班圖人(Bantu),用這些奴隸搬運獵捕大象後摘下的象牙,然後到了東岸把象牙跟奴隸用阿拉伯人特有的單桅船隻叫做dhow運到贊吉巴,在贊吉巴的市場拍賣。
石頭城舊奴隸市場說明板說明象牙與奴隸是贊吉巴相輔相成的經濟命脈:
Dhow是阿拉伯人引進,穿梭在印度洋的貿易船隻(照片網路下載):
下面地圖上內陸地區各個不同顏色的圈圈是所謂的不同商業貿易圈(意思是由不同的貿易商人把持),其實就是主要抓奴隸與象牙的大酋長或土財閥控制的區域,其中最大的奴隸商人就是西邊淺黃綠色的Estat de Tippu Tip:
去贊吉巴一定會去看舊交易市場,根據西方人的記載,在19世紀贊吉巴一年大概出口4-5萬名奴隸到東方(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地)。英國探險家、也是傳道人、的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A.D.)估計這些4-5萬奴隸是經過被奴隸商人用最壞的待遇對待,從內陸長途跋涉抵達贊吉巴時還存活的;但另外還有8萬名奴隸是死在路上的!所以雖然贊吉巴的蘇丹靠奴隸致富,卻是人類歷史的慘痛史!
在英國人成為贊吉巴蘇丹的保護者之後(意思是贊吉巴成為英國的附庸),許多英國人,包括大衛李文斯頓,都跟英國國會遊說希望英國讓贊吉巴廢除抓奴隸跟奴隸販賣的活動。英國政府在1833年通過廢除奴隸法案,之後推行到各個英殖民地,也試圖影響贊吉巴蘇丹廢除奴隸交易。終於,西元1876年蘇丹下令廢除奴隸交易與奴隸市場,但是贊吉巴的皇室跟富人仍是可以合法蓄奴的。
贊吉巴舊奴隸市場的說明板說明贊吉巴蘇丹Barghash bin Said(前一篇介紹過的私奔的公主Salme的哥哥)正式在1876年廢除奴隸交易,左邊的紙條是英國當地的領事發電報回英國報告的電文:
原來石頭城的奴隸交易市場在廢除奴隸交易後,英國國教教會在舊交易市場地點建了大教堂,大教堂在1876年聖誕節奠基、1879年完工。
大教堂外觀:
大教堂內部,設計師來自英國:
教堂前方祭壇有一個看板,說明祭壇這裡是奴隸拍賣市場原來的鞭打柱子的位置。所謂的鞭打柱子就是被拍賣的奴隸門會被綁在柱子上,奴隸主會用鞭子打他們,最能承受鞭打的奴隸會被賣到最高價,表示他們的體格體能很好,耐打耐操。真是很無人性的作法〜
教堂主祭壇左邊旁邊柱子上還有一個木刻的耶穌基督十字像,這個十字架是來自大衛李文斯頓心臟埋葬處的那棵樹的木頭刻的:
原來,大衛李文斯頓沒有找到尼羅河的源頭,卻發現了尚比西河這條大河(2574公里長)、與尚比西河上的維多利亞瀑布(世界三大瀑布之一)。但是大衛李文斯頓也是在尚比西河流域的尚比亞去世,他的僕人把他的心臟埋在一棵樹下,用非洲人的方法保存屍體木乃伊,把屍體先運回到贊吉巴的英國領事館,後來再運回英國葬在西敏寺大教堂。
下面照片裡那個標示為李文斯頓海灘餐廳的地方就是當年大衛李文斯頓屍體的寄放處:
西敏寺大教堂裡的大衛李文斯頓墓碑(網路下載):
*大衛李文斯頓的事蹟請參見:衣索匹亞四國之旅(2): 蒲隆地(Burundi)看世界第二大湖坦干依克(Tanganyika)湖、兼說尋找尼羅河源頭的探險家;與花豹與尼羅河鱷魚餵食
英國國教的大教堂旁有一個小間的建築物是英國人建的醫院與學校,當年廢除奴隸制度後,許多奴隸頓時失去生計,英國人就在這裡教他們護理與簡單的知識,這裡的地下室還保留了當時關奴隸的地牢:
低矮潮濕的水泥上面有著鎖鍊:
教堂的外面是瑞典女性雕刻家Clara Sornas雕刻的奴隸紀念像,雖然雕像是現代作品,雕像上面的鎖鍊跟地牢裡的鎖鍊一樣都是原來鎖奴隸的鍊子:
另一棟建築裡有看板解釋贊吉巴的奴隸交易,我摘要幾個分享〜
奴隸從非洲內陸被抓,架上木製枷鎖,被運送的過程是奴隸要自己走路,一走就是大半個月,期間奴隸主只提供最少的食物與水:
如前面所說,商人大量的收購象牙,笨重的象牙需要人搬運,所以奴隸成為搬運工,一起到了贊吉巴,奴隸與象牙被分開拍賣:
大衛李文斯頓一直力倡應該廢除奴隸交易,他在發現尚比西河的時候,希望可以找到從非洲內陸利用尚比西河直通東岸的水路,並且相信這樣可以更開發非洲的貨物貿易,取代惡名昭昭的奴隸買賣。不過,因為尚比西河有著維多利亞瀑布這個巨大的落差,尚比西河無法成為商業水道:
下面這位Tippu Tip就是本文一開始地圖上我指出是從中非抓最多奴隸與出口最多象牙的奴隸貿易商。看板解釋他的本名不叫這名字,是因為他常舉起槍枝威脅奴隸發出的聲音類似tippu tip,因此得到這個綽號:
Tippu Tip因為擅長與非洲部落的統治者社交,又跟歐洲人交好,所以擁有龐大的奴隸與貿易帝國。看板說不跟他合作的非洲部落領袖會被他策動其他反叛者換掉;但是長期供應奴隸給他使得中非地區人口大量流失。
本文一開始提到學者估計當時一年有著約4-5萬的奴隸在贊吉巴的奴隸市場被拍賣,實際上在路上死掉的更多(大衛李文斯頓估計約死掉8萬人)。研究非洲奴隸的塞內加爾學者Tidiane N'Diaye認為從17-20世紀非洲大約出口、或死去、超過一千萬的奴隸人口…
展示場裡的看板陳列與詳細閱讀看板的觀光客:
除了這個我們參觀的在石頭城市內的奴隸市場,贊吉巴總共有三個主要奴隸市場,見證奴隸交易的斑斑血淚。
從奴隸紀念場出來,往市中心走,我們看到了奴隸交易商Tippu Tip的房子:
房子牆上的說明板:
Tippu Tip不僅是最大的奴隸與象牙貿易商,也贊助英國探險家在非洲的探險活動(其實就是派很多奴隸當搬工與廚師等雜役),並且與惡名昭昭的比利時殖民剛果的國王Leopold II交好,曾被指派為剛果總督。但是他後來回到贊吉巴,買下大片了丁香種植園,看板說最多時曾用了一萬名奴工在丁香園工作。
Tippu Tip的房子沒有人管理,沒有開放參觀;上篇貼過這房子的門也被蛀蟲蛀蝕;金山銀山也是淪落到廢墟:
距離Tippu Tip房子不遠還有一間上篇介紹過的私奔公主Salme的博物館,是位於一間旅館的一樓:
這是旅館老闆自己的收藏,與Salme原來的家沒有關係,我們也沒有進去參觀,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見這篇遊記看照片:https://www.michaelbackmanltd.com/zanzibars-controversial-princess-salme-her-museum-2/
我們繼續走走舊城;
奴隸市場附近的伊斯蘭學校外觀;
下面這是清真寺,看板說明是什葉派的清真寺,由著名的慈善家Aga Khan修復,並有客房提供給移民暫住:
Aga Khan是什葉派Nizari Ismāʿīli分支的領袖,是先知莫罕默德的直系後裔。現任的Aga Khan生於瑞士,現在有著英國、葡萄牙、加拿大等國籍,他繼承家族龐大家業與宗教頭銜,非常富有,但也有慈善基金會與各種慈善工作,在加拿大的Aga Khan博物館也非常有名,收藏很多珍貴的伊斯蘭文物。他的慈善工作在蠻多伊斯蘭地區都看得到,除了贊吉巴這個清真寺,石頭城古堡外面海岸有一塊公園也是Aga Khan基金會出資修整的〜
海岸的公園非常清新:
石碑註明是Aga Khan文化信託修建:
贊吉巴曾經引進不少印度商人,所以也有印度寺廟:
最後,我們去參觀魚市場,因為以經近中午,市場快收攤了,不算熱絡。市場攤位大概規劃有問題,太小了,所以攤商都坐在隔牆上,也是一奇觀:
還有,忍不住貼下面這個門的照片。前篇分享贊吉巴雕花的木門是融合了Swahili與印度風格的傳統,但隨著贊吉巴興盛的奴隸與象牙交易消失後,現代人已經沒心情、沒經濟、也沒風雅、再裝飾漂亮的雕刻木門了。不過,下面這個門雖然簡樸,卻上了7道鎖,家裡到底有啥寶貝?
~~跟Amy行萬里路,深度優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