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們介紹了猶加敦半島Puuc地區最大、最重要的馬雅古典終結期遺跡烏斯馬爾(Uxmal)的魔術師金字塔與四方尼姑庵(或稱為修女方院),這篇我繼續介紹烏斯馬爾的其他建築。
首先介紹的是從四方尼姑庵向南走的二個建築-一個是從四方尼姑庵南邊走出拱門後的足球場,另一個是穿過足球場向南走坐落於小丘上的總督府-分別是下面地圖用紅筆圈起來的小圈與大圈的位置:
這是足球場(Ball Court),遠方那個拱門就是四方尼姑庵的南面入口:
從四方尼姑庵的南面一排向南望,後方最高的那棟建築就是總督府,這裡可能是馬雅統治者的皇宮:
要爬一個小小的斜坡上去才是總督府(Governor's Palace):
前一篇文章介紹了Puuc式與Chenes式建築風格,其中有一個不同的地方是Puuc風格的底層通常都沒有裝飾,從第二層才開始有貼磚雕刻;而Chenes建築風格通常會把整個立面都貼滿磚雕。
總督府的正面:
總督府的正面有幾個特色:第一是除了幾何式的圖案,立面也穿插有雨神面具與類似馬雅國王的頭飾;第二是轉角處都是雨神面具;第三是尖型的拱門。這幾個特色我一一放大如下〜
除了幾何式的圖案,立面也穿插有雨神面具:
除了幾何式的圖案,立面也穿插有雨神面具,與類似馬雅國王的頭飾:
這個是另一個馬雅國王頭飾的圖案:
我很喜歡把前幾篇文章提到的19世紀美國探險家John Lloyd Stephens與Frederick Catherwood的遊記裡的手繪遺跡拿來對照,下面是遊記裡的同一個頭飾磚雕繪圖:
總督府的轉角處都是雨神面具,另外左右各有一個尖型的拱門:
對照下面這幅是John Lloyd Stephens與Frederick Catherwood的遊記裡的手繪遺跡尖型拱門:
再來版主跟總督府也合照了一張,對照John Lloyd Stephens與Frederick Catherwood的繪圖:
從總督府的高度可以俯瞰龜之屋(最左)、四方尼姑庵(中間後)、足球場(中間前)、與魔術師金字塔(最右):
當初John Lloyd Stephens與Frederick Catherwood也從這角度畫了類似的全景:
龜之屋(House of the Turtles)因為屋簷上有一排烏龜裝飾得名,烏龜下方的圓柱造型是象徵蘆葦,馬雅學者認為這是祭祀水神的神殿:
從總督府的平台看魔術師金字塔看得很清楚:
John Lloyd Stephens與Frederick Catherwood所繪的總督府後方有一個金字塔就是大金字塔(Grand Pyramid),位置是前面地圖用藍筆圈起來的地方:
前一篇文章介紹的魔術師金字塔沒有開放攀爬,但是這個大金字塔可以爬到最上方。版主秉持一貫的原則,凡是可以爬的金字塔都盡量要爬一爬!
這個大金字塔高度約30公尺,比魔術師金字塔矮些,這是爬一半時的視野:
最上方是祭祀雨神的神殿,神殿的外面也是Puuc風格的拼貼磚雕,有幾何圖案,但是有許多鳥的造型,因此被稱為"鸚鵡金字塔"(Parrot Pyramid或 Macaw Pyramid):
有水平的鸚鵡:
也有垂直頭向上,或頭向下,的鸚鵡:
神殿的外圍轉角處也是雨神面具像:
神殿內只有一個超大的雨神面具頭像:
鸚鵡神殿因為比總督府更高,所以視野更廣,下面照片右手邊那棟就是總督府:
把相機拉近一點看總督府的磚雕立面:
我們從總督府後方往上爬鸚鵡金字塔,但是從金字塔正面下來,這個高度30公尺的金字塔雖然比起之前爬過的Tonina金字塔的75公尺、Calakmul第一、跟第二號金字塔的50跟55公尺都低,但是可以看到階梯也是有點窄跟陡,所以還是手腳並用安全些:
鸚鵡金字塔的旁邊是鴿子屋(House of Doves),位置是我前面地圖上用綠筆圈起來的建築;這裡是因為高聳的立面有著像鴿籠的小洞而得名:
鴿子屋原來是屬於類似四方尼姑庵一樣的四面都有長條形建築包覆的四方型空間,但是現在只存留一排建築。我們從遺留的牆基可以看出原來也是有一間間的房間,這裡可能是貴族工作跟居住的空間。
我從拉丁美洲學術往下載一個俯視照片:
從地圖看,除了我介紹的這幾個建築,周邊還有一些建築,但是比較沒有整理,所以我們沒有參觀,慢慢步出景區;最後,幾乎每處都有象徵馬雅三度空間觀念挺拔的Ceiba樹:
~~跟Amy行萬里路,深度優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