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曼德勒是緬甸第二大城市,也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貢榜王朝(Konbaung Dynasty,1752-1885A.D.)最後的都城,此地因為有座曼德勒山而得名。

皇宮主要城門口:

DSC09167R  

皇宮主殿外觀:

DSC09177R   

曼德勒是貢榜王朝倒數第二位國王敏東(Mindon Min,1808-1878)所建,他在西元1859年將國都從曼德勒南方一點的Amarapura遷到曼德勒。這裡所有的皇城建築都是在敏東國王在位時建的。住這的華人也因緬甸歷史古都阿瓦在這附近,稱呼曼德勒為瓦城。 

要介紹曼德勒,得先簡單介紹緬甸在蒲甘王朝之後的歷史,這樣才可以把緬甸從13世紀到19世紀最後的王朝連結上。

P.S.緬甸的蒲甘王朝,與更早的驃國歷史,請參見本系列前文:緬甸豪華團之旅(2):緬甸簡史之一,與蒲甘(Bagan)佛寺造型介紹  

上緬甸在蒲甘王朝於西元1297年被忽必烈的元朝滅亡後,陷入了100多年的小國分立時期。這時代有稱為實皆王朝(Sagaing Kingdom,1315–1365A.D.)的小國將首都建在曼德勒西南邊20公里處的實皆Sagaing〜

實皆王朝版圖與首都位置(維基百科下載):

Burma_c._1350   

然後到了14世紀,上緬甸興起阿瓦王朝(Ava Dynasty,1364–1555A.D.)統一大半上緬甸區域,將首都建在曼德勒西邊一點的阿瓦(Ava,現在稱為Inwa),這才是瓦城的由來!

阿瓦王朝版圖(維基百科下載):

Burma_in_1450   

緬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上面地圖看,當阿瓦王朝佔領上緬甸多數地方時,西邊還有謬烏王國(Kingdom of Mrauk U,1429–1785A.D.),這是現在稱為若開(Rakhine)的Arakan人建立的王朝。自古以來Arakan地區因為與東邊的緬甸隔著Arakan山脈與Chin山峰(最高峰是稱為維多利亞峰的3千公尺高山),大多時間都是獨立於上緬甸之外的政權。反而這裡因為與孟加拉只隔著海灣,所以歷史上與西邊的孟加拉與印度透過水路往來比較密切,也曾是西邊孟加拉王國的藩屬地,並且從西元15世紀就已經隨著宗主國信奉伊斯蘭教。

下面地圖上我用紅筆圈起來的就是Arakan山脈:

Inked5944-004-947D8876R_LI   

P.S.現在緬甸軍政府大力掃蕩屠殺的羅興亞人,原來就是住在這個若開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 

在與阿瓦王朝跟謬烏王國存在的同時,下緬甸是稱為Hanthawaddy Kingdom的王朝(1287-1552A.D.),這個王朝因為定都於Pegu,因此中文譯名是勃固王朝。

另外在阿瓦王朝的東北邊是撣族(Shan)為主的獨立地區。 

以上的這些少數民族的家鄉就是緬甸從英帝國獨立後的省份名稱。但是不管是若開邦也好,或撣邦也好,這些地區直到20世紀都還是緬甸所謂的少數民族的分裂區,從緬甸的軍政府上台後也一直與政府軍有武裝衝突。

緬甸獨立後的分省地圖(網路下載),邊區少數民族一直都跟軍政府有衝突:

緬甸地圖2   

上緬甸的阿瓦王朝在16世紀中被撣族聯盟所滅,但是此時由緬人所建的東吁王朝(Toungoo dynasty,1510–1752A.D.)興起,統一大半的上緬甸與下緬甸。東吁王朝一度在上緬甸的阿瓦,與下緬甸的勃固(Pegu),輪流定都。

東吁王朝是緬甸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維基百科下載):

800px-Map_of_Taungoo_Empire_(1580)   

東吁王朝後來又被下緬甸「復興的勃固王朝」(Restored Hanthawaddy Kingdom,1740-1757A.D.)所滅。而這個「復興的勃固王朝」則被緬甸的最後一個王朝貢榜王朝的第一位國王Alaungpaya(中譯為"雍笈牙",所以中文也稱這個王朝"雍笈牙王朝")所滅。貢榜王朝(1752-1885A.D.)的國都首先是古都實皆,後來遷到阿瓦,又遷到Amarapura,最後再由敏東國王遷到曼德勒。

下面地圖可以看到我前面提的上緬甸幾個王朝的古都,包括實皆(Sagaing)、阿瓦 (Ava)、Amarapura(這二個地點很近)、與Mandalay的位置都很接近,基本上都是位於伊洛瓦底江畔相互距離不到30公里的城市:

irrawaddy-explorer-map   

最後的貢榜王朝建都在曼德勒的時候只有二任國王:一位是敏東國王,另一位是敏東國王的兒子、緬甸王朝的末代國王錫袍(Thibaw Min,1859-1916A.D.)。

曼德勒皇宮裡的國王敏東(上排最大的那位)相片:

DSC09181R   

曼德勒皇宮裡的國王錫袍相片(左邊、右邊各是不同的二位皇后):

 DSC09183R  

緬甸的末代國王錫袍在西元1885年被英國入侵殖民推翻。很壞的英帝國將國王、皇后、與小孩都放逐到印度西邊臨阿拉伯海的港口城市,最後被放逐的國王憂傷太過,足不出戶,在57歲就鬱抑而終了!

英帝國放逐緬甸末代國王錫袍到印度西邊位於阿拉伯海的港口是在Maharashtra邦臨阿拉伯海的Ratnagiri港(我用藍筆畫*的位置就是緬甸末代國王的放逐地)(維基百科下載):

Inked800px-IN-MH.svg_LI     

錫袍國王最後的歲月是在印度Ratnagiri裡的一座二層樓的房屋裡度過餘生(維基百科下載):

1024px-Thibaw_Palace   

P.S.英帝國很壞,他們把緬甸末代皇帝放逐到印度西邊遠離家鄉,也把印度的末代皇帝Bahadur Shah Zafar(1775-1862A.D.)放逐到緬甸仰光;最後二個國家的末代皇帝都客死異鄉!關於這故事我在臉書粉絲網頁有介紹,請直接點入部落格網頁的臉書連結。 

簡單介紹了上緬甸的歷史,現在來分享緬甸這最後的皇城的照片吧〜

皇城四面都有護城河環繞:

DSC09173R   

過了護城河是很嚴實的城牆:

DSC09174R   

下面是皇宮的說明看板,大約跟北京的紫禁城格局有點像,只是範圍小多了:

DSC09179R   

進皇宮第一進是國王正式的接待廳,這裡有巨大的國王寶座,這座是複製品:

DSC09185R   

國王寶座的真品在仰光的國家博物館裡:

獅子寶座   

整個接待廳挑高挺壯觀的:

DSC09186R   

第二進是另一個接待廳,比較小一點:

DSC09190R   

廳與廳中間有簷廊相連,也很壯觀:

DSC09193R   

看到當地人跟國王雕像拍照〜

DSC09200R  

每個廳的屋頂都挑高,都有粗壯的柱子撐著:

DSC09202R   

國王的床:

DSC09205R   

皇宮這麼大,床也是這麼小!末代國王被放逐到印度後,床也不會比這床小太多吧?看到國王的小床,聯想到末代國王的下場,不禁想到這首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宮殿內部大多大同小異,只是牆壁的木雕花不同:

DSC09212R   

室外可以看清楚柚木的雕花結構:

DSC09217R  

DSC09219R   

DSC09274R  

室外的園區清幽舒適:

DSC09216R   

DSC08149R  

前面皇宮整區的看板在西南角有一眺望塔,我們走上塔可以俯瞰整個皇宮區:

DSC09236R   

DSC09243R  

DSC09270R  

最後,貼一張皇宮區的全覽:

DSC09252R  

下一篇我會繼續介紹曼德勒的皇室寺廟,與從曼德勒山丘俯瞰市區;請繼續閱讀喔〜

〜〜跟Amy行萬里路,深度優質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幸慧 amylinr 的頭像
    幸慧 amylinr

    跟著幸慧去旅遊喔!

    幸慧 amyli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