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便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儆醒。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怎麼樣、你們不能同我儆醒片時麼。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阿、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困倦。耶穌又離開他們去了.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於是來到門徒那裡、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罷。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馬太福音第26章36-45節
接續上一篇文章說耶穌基督跟門徒用過最後的晚餐後,帶領門徒走到耶路薩冷城東的橄欖山上的客西馬尼園去禱告。 客西馬尼園是敘利亞一帶所使用的亞蘭文的翻譯,意思是"壓製橄欖油的地方",這裡種滿了橄欖樹,也有榨油的設備。
(客西馬尼園)
我們知道地中海岸地區許多地方都有種植橄欖樹,在耶穌的時代,這橄欖油主要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做祭祀儀式用的。
(壓榨橄欖油的石磨)
導遊解釋一般橄欖果子可以做壓榨四次:第一次是最精煉的最澄清的,就是我們現在稱為初榨的橄欖油,這是在聖殿裡用來點金燈台的油燈用的。(關於金燈台請參見另文:http://amylinr.pixnet.net/blog/post/57486696)。舊約聖經中耶和華吩咐摩西說:
《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那為點燈搗成的清橄欖油拿來給你、使燈常常點著。》–出埃及記第27章第20節
第二榨的橄欖油仍然很清純,是用來做宗教抹油儀式或治病用的,舊約聖經利未記第14章第18節說:《祭司手裡所剩的油、要抹在那求潔淨人的頭上、在耶和華面前為他贖罪。》新約聖經雅各書第5章第14節也說:《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
第三榨的橄欖油才是拿來食用的,最後的一榨的橄欖油可能來做潤滑油,渣子則是作為飼料用。
在客西馬尼園的最古老的橄欖樹:
上面這棵橄欖樹被證明是在客西馬尼園最古老的橄欖樹,大約是西元11世紀十字軍時代種下的,所以這棵樹有超過一千年的壽命。那為何沒有超過兩千年的橄欖樹呢?原來是因為在西元七世紀伊斯蘭王朝征服了耶路薩冷後,伊斯蘭的統治者將客西馬尼園內原來更古老的橄欖樹都砍了,只剩下光禿禿的山麓;直到十字軍收復此地,才在一些舊的橄欖樹的殘根之上再接枝種下新的橄欖樹。
現在的客西馬尼園最重要的朝聖地點是一座1920年代所建的羅馬天主教教堂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
上面照片內前面這棟是萬國教堂,屋頂每一個圓頂代表有奉獻建造教堂屋頂的每一個國家, 共有12個圓頂;後方洋蔥金頂的是另一個俄羅斯正教的教堂抹大拉瑪利亞教堂(Church of Mary Magdalene)。
客西馬尼的這個教堂叫做萬國教堂,是因為她是由許多個國家的信眾奉獻所資助建造的,是蓋在西元12世紀十字軍所建教堂的根基之上。但是建築師在建造這教堂時卻發現了西元四世紀拜占庭教堂遺跡的基石與馬賽克,與標示的一塊據信是耶穌禱告時所跪位置的石頭,所以建築師將新的教堂方位重新調整,以這顆耶穌的禱告石為聖壇。
(教堂聖壇的禱告石是原來橄欖山裸露的石塊,稱為痛苦之石(Rock of the Agony))
這顆石頭就是前面引用馬太福音經文:《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或是馬可福音第14章第32-42節所描述同一事件的禱告的位置。
我們參觀的這天適巧有神父在舉行儀式,這聖壇後方的壁畫畫的就是耶穌跪在石頭上禱告到非常虛弱,根據路加福音第22章第44節:《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
不論是那一篇福音書所描述,耶穌知道自己被釘十字架、受死的時候快到了,他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其實是非常痛苦(也許害怕)。所以耶穌基督的禱告歷經心靈掙扎的階段:首先是請天父將這痛苦的杯撤去,但是又求這樣的禱告不要照耶穌的意思,而是要照天父的意思(…祢若願意…);他的情緒極其痛苦,所以才會留下如大血點的汗珠。 第二次禱告耶穌說"若這杯必要我喝,願你的旨意成全",我想沒說的是耶穌知道必要喝這苦杯,但是還是感覺非常痛苦,所以才會說[若是…必要],因為隱含了[也許可能不是必要吧?]這樣反問是否有其他拯救罪人的方法; 但是第三次他又說的話還是一樣,並對門徒們說《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是最終接受自己要被猶大出賣、與之後受死的痛苦安排。
對於不熟悉基督教的朋友我要解釋一下,耶穌基督雖然是上帝的獨生子,祂也知道來到這世界是要為我們罪人受死,但是他在世上是完全的人,所以可以看見他面對門徒背叛跟釘十字架前的痛苦,就如同新約希伯來書第四章第15節所說的:《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耶穌才能替代我們的軟弱接受天父的盛怒〜
萬國教堂的立面:
四根柱子上的四位人物就是新約四福音書作者:馬太、馬可、路加、跟約翰的雕像。屋頂上的鹿象徵舊約聖經詩篇所描述:
《神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詩篇第42章第1節
(內部一側)
在耶穌基督禱告結束後:
《說話之間、忽然那十二個門徒裡的猶大來了、並有許多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那裡與他同來。賣耶穌的人曾給他一個暗號、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把他拿住、牢牢靠靠的帶去。猶大來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便與他親嘴。他們就下手拿住他。》 –馬可福音第14章第43-46節
這裡所說的就是有名的猶大之吻出賣耶穌的事件,這一個事件充滿了張力,所以一直是西方藝術家創作很喜歡的題材。 下面這幅壁畫是義大利13世紀教堂壁畫大師喬托(Giotto)所繪的「猶大之吻」(The Kiss of Judas):
(義大利Veneto Padua的Scrovegni Chapel教堂內壁畫)(網路下載)
這幅畫的左邊有一個人手持刀子割了前面一人的耳朵,這是描述馬太福音第26章第51節說的:《有跟隨耶穌的一個人、伸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並且約翰福音(第18章第26節)告訴我們這位為耶穌挺身而出義憤填膺的人就是脾氣暴躁的彼得。(盡管如此,彼得還是三次否認他是主耶穌的門徒,我下一篇文章會詳說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情節。)
除了喬托的壁畫外,文藝復興時期另一位擅長對比光影的大師卡拉瓦喬 (Caravaggio)也有一幅「耶穌被捕」(The Taking of Christ),同樣是以猶大親吻耶穌做主題,畫出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的場景。
(網路下載)
這幅畫以多重光源打光的方式,畫出耶穌接受猶大親吻時的痛苦與無奈;畫正中央全副武裝的羅馬士兵身穿發光的鎧甲,對比背景一片漆黑,隱喻耶穌就是光、而約翰福音第1章第4-5節說: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象徵耶穌的被逮捕、跟受死,是罪人們拒絕救贖的黑暗。(順便一提,畫中最右邊提著燈籠的是卡拉瓦喬自己。)
這幅「耶穌被捕」現在是愛爾蘭都柏林國家藝廊的鎮館之寶,我們去都柏林的旅遊團若有安排去美術館就會特別介紹這幅畫。那為何這幅文藝復興時期的名畫會跑到愛爾蘭去?剛好我前一陣子看了一集英國公共電視BBC錄製{名畫的秘密}系列影集就是詳細介紹這幅畫的構思、如何失蹤、漂泊、跟後來被重新發現的故事,很有趣味。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上網參考:(全長是一小時,網路上拆成五集,一集約十分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CVxkmDRSh4&list=PL0BA9ADD123D2BC14
下一篇文章我要繼續說說耶穌被逮捕後,被帶去大祭司該亞法的住所審判的地點,與耶穌被囚禁的聖彼得雞鳴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in Gallicantu)。
~~跟Amy行萬里路, 深度優質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