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二篇都介紹了蒲甘佛塔的概況後,以下來分篇慢慢介紹蒲甘幾個著名又各具特色的佛塔,這篇要介紹的是收有佛牙與佛骨的金塔〜瑞西貢大金塔(Shwezigon Pagoda)。

DSC07409R  

我在前篇介紹蒲甘王朝歷史提到蒲甘王朝最有名的是西元11世紀統一大緬甸的阿奴律沙國王(Anawrahta 1014-1077A.D.),緬甸人也相信他是將上部座佛教引進緬甸的國王,並且也是創造緬甸文字的國王,是蒲甘王朝最偉大的國王。

而在蒲甘超過三千多座佛塔,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伊洛瓦底江東岸的由阿奴律沙國王所下令興建的瑞西貢大金寺佛塔(Shwezigon Pagoda)。這個位於伊洛瓦底江河畔的瑞西貢大金寺佛塔(Shwezigon Pagoda),緬文的意思就是"位在沙洲上的金塔",我貼一個由熱氣球上空照的照片,就可以看到金塔就在伊洛瓦底江畔的沙洲上:

DSC07604R   

雖然位於沙洲上,導遊說這裡有十個奇蹟,我已經忘了是那些奇蹟了,但是主要是說佛塔儘管在江畔沙洲上,這裡永遠不會被氾濫的河水淹到,並且可以容納得下無限多的信徒… 因此瑞西貢大金塔對浦甘人的意義,就跟仰光的瑞德貢大金塔對仰光人的意義是一樣,是當地的地標,也是香火最盛,最靈驗的佛塔。

這座金塔造型呈現緬甸獨有的鐘形佛塔加上3層方平台基座,是經過百年佛塔型態演進後終於定型的緬甸造型,也是後來浦甘、甚至全緬甸許多佛塔的建築範本。

DSCN8228R   

這個佛塔的起源是據說斯里蘭卡國王曾向阿奴律沙國王(Anawratha,1044-1077A.D.)進獻一顆佛牙與一塊佛骨,阿奴律沙讓一隻白象載著佛牙佛骨選擇建佛寺的地點,最後在白象停住處蓋塔收藏佛牙。在阿奴律沙去世前只蓋好塔基,兒子奇安紀薩(Kyansittha,1030-1112A.D.)繼位後,號召全民將東方Tuywin山的石塊搬來建塔,最後花了7個月又7天竣工。 

在緬甸,所謂的窣堵波(stupa)指的是實心的佛塔,但是塔的下面藏有佛陀或其他聖人的聖骸聖物,這個瑞西貢金塔就是實心的窣堵波,裡面埋有據稱是佛陀的佛牙。 

至於佛骨,有一說是釋迦摩尼佛的前額一部分頭骨;我們參觀的這時適逢蒲甘的佛塔節慶,所以金塔旁的佛骨紀念館特別開放給信徒參拜(平常不開放),在此我看到的佛骨造型讓我感覺比較像是指骨的感覺〜

DSCN8205R   

此外,緬甸的佛塔如果屬於寺廟(Temple),就是內有參拜空間,一般這樣的寺廟在塔的東、西、南、北四方都會有各有一座大佛;有時若有五角形的佛塔(參見前篇),則多的一尊佛是未來佛。瑞西貢金塔本身是實心的,但是四面各有衍伸的寺廟各有四方佛一尊,下面這是瑞西貢金塔的一尊大佛像:(但忘了方位是哪一方?)

DSC07421R  

緬甸的五方佛分別是北方—拘留孫佛(Kakusandha Buddha)、東方—拘那含佛(Koṇāgamana Buddha)、南方—迦葉佛(Kassapa Buddha)、與西方—喬達摩佛,即釋迦摩尼佛(Gautama Buddha);而未來佛則是彌勒佛(Maitreya)。

P.S. 所謂的北/東/南/西四方佛是所謂"過去七佛",又稱"原始七佛",意指離我們時間最近的七位佛,之中的第四/五/六/七尊佛。"七佛"代表佛教的莊嚴劫三尊佛,與現在賢劫的四尊佛,而北/東/南/西佛就是現在賢劫裡的四尊佛,其中釋迦牟尼是賢劫第四尊。所有七尊佛都是由文殊師利菩薩所教導出來的,其中釋迦摩尼佛是最後一位。

瑞西貢大金寺的四方佛都是立佛,各高4公尺。我不確定上面那位是哪一方的立佛,不過可以藉此尊立佛來解釋一下蒲甘、甚或是緬甸、佛像造型的時代演變,因此再貼一次說明一下:

DSC07422R   

這尊佛屬於11-12世紀時期的造型(雖然金塔建於11-12世紀,但緬甸因為很多地震,所以很多佛塔,與內部的佛像,都是後來修的)。早期的佛像有幾個特色:

1. 符合人體實際解剖學的手指長度(意思是五隻手指頭不同長短)

2. 佛的雙耳沒有垂及肩

3. 佛的前額較短

4. 佛的身形可見(特別是腰身)

5. 佛的袈裟是薄紗,輕垂身上,所以可以見到佛的腿部體態

6. 佛頭上只有短圓的髮髻(這尊佛的上面髮髻加長,顯然是後來再加的)

7. 佛的髮線與身上的袍子都沒有裝飾珠寶 (17世紀後信徒喜歡為佛像穿金戴銀) 

上面這些辨認佛像年代的重點很有意思,我們之後在介紹其他佛寺的佛像時還會再重複提到這些重點。

我發現越古老的佛像看起來比較有美感與含蘊,後來17-18世紀的佛像反而因為穿金戴銀,卻以比較死板的外袍把身形遮蔽,顯得僵硬與呆滯。比如說下面這尊20世紀緬甸軍政府奉獻的世界和平塔(KabarAye Pagoda)內的佛像雖珠光寶氣,卻一點神韻也無:

DSC07260R  

下面這尊20世紀初改建的仰光大臥佛長的雖然很美,但我卻覺得少了佛的莊嚴:

DSC07030R  

另外這尊在仰光市郊的蓬萊仙島水中佛寺(Kyauktan yele pagoda)雖然據說佛寺始於千年之前,這尊佛像顯然是相當近代的造型,在我看來都太過珠光寶氣卻少了莊嚴法相〜

DSC07632R   

下面這尊在曼德勒山丘上的佛像應該也是18世紀後的造型,我依然覺得比較沒有特色:

DSC09474R  

關於緬甸佛像的造型,我們在蒲甘會看到好些比較屬於11-12世紀的佛像造像,與後來14-15世紀左右的佛像等,都比較古樸與優雅,我會在介紹個別重要佛寺時一一分享。而在仰光與曼德勒看到的比較現代的佛寺佛像,就在此簡單貼照片,其他細節我就不再一一介紹了。 

另外,我們說瑞西貢金塔是建於11世紀,但是現在看起來很新啊〜 其實就是前篇說過的,緬甸過去千年常有地震,所以皇室或信徒常以修建佛寺為功德,因此此塔一直被加蓋更高、更大!緬甸人並於西元17世紀後開始了替佛寺貼金箔的習慣,所以這樣一代代修建貼金,使這個金塔總是看起來像新的一樣。我下載了2007年國際佛教大會的關於緬甸(蒲甘Bagan)佛塔的演化與歷史的影響簡報說明裡一張瑞西貢金塔的橫切面示意圖,這樣大家就了解今天的高高的金塔是怎麼隨時代變遷而變成這樣了〜

slide_24  

最後,我也貼上金塔旁的解說板上的圖示,讓大家看看金塔的立面、基座、與地基平面圖:

DSC07414R  

DSC07416R   

DSC07413R  

從地基平面圖可以看到金塔的外圍有許多小塔座,這些是所謂的納特(nat)、就是生靈的像與塔位。納特就是我們說的靈(spirits),是死去的先人、或是傳說中的自然界的各種靈。緬甸人在沒有信奉佛教前信奉這些靈,相信拜這些靈,靈就會保佑平安、賜與財富。而緬甸人在信奉佛教後也繼續把這些靈放入佛教信仰裡一起祭拜,所以許多佛寺旁也或有各種納特的像供人祭拜。 

另外,緬甸人也很迷信,所以在瑞西貢金寺,與仰光的瑞德貢大金寺,的八個方位—就是東/西/南/北四角,與四邊中間,都有八個象徵一星期八天的動物。(緬甸人的一週有八天,除了從週日到週六共七天,週三還分成早上與下午,所以多一天。) 然後他們就會按自己出生日期來拜各自生日的動物;如果要做重要的事,也會到寺廟來拜拜看哪日才是吉日,跟我們看黃曆擇良辰有點類似吧? 下面是緬甸人的一週八天代表動物與寺廟佛塔方位相對位置的對照圖,至於個別動物詳細的解釋,我在介紹仰光的瑞德貢大金塔時再分享了〜

CB_Eight_directions  

arrow
arrow

    幸慧 amyli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