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分享了巴基斯坦犍陀羅最重要的博物館之第二個--位於白夏瓦的白夏瓦博物館的主要館藏之小品部分,這篇來分享其他比較大的雕刻--
*因有其他網站盜貼版主文章沒有標明出處,所以請認明正版Amy的部落格:https://amylinr.pixnet.net/blog
白夏瓦是犍陀羅古國所在地。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說:「健馱邏國,東西千餘里,南北八百餘里。東臨信度河(就是印度河)。國大都城號布路沙布邏,周四十餘里。」文裡的"布路沙布邏"就是現在的白夏瓦(古名:Purusapura)。博物館收藏品主要是來自附近考古地點出土的物件,以下繼續分享〜
以下這件大型的雕刻稱為舍衛城神變:
其實我不知道為何館方要標示這雕刻為舍衛城神變,因為舍衛城神變是佛陀的肩上出火、腳下出水、或互換;但這雕刻沒這意象,反而根據佛像的手印,比較像佛說法的圖像:
這個大型雕刻細節蠻多的,我一一拍特寫分享〜
簷樑下方的動物頭飾都是獅子,很可愛吧:
中段看似建築物內,看熱鬧的人們也很生動:
下面這則大型的雕刻看板也說是舍衛城神變,不過格局跟上面一則類似,我也看不出神變的內容:
細節很美很柔和:
下面這則還是說是舍衛城神變(簡化版),但是跟版主之前在臉書分享過的一佛四菩薩的"第五年佛陀"雕刻很像〜
P.S."第五年佛陀"雕像說明請參見:https://www.facebook.com/loveancientcivilisation/posts/pfbid04m7cnemzYsGbqcrzuFFUWjeZ83prMhcz6R7NxK5X4y3Fj5exterSWSUP1XoANyR9l
下面這則是一佛二菩薩:
P.S. 關於犍陀羅的一佛二菩薩是誰,版主臉書也有介紹,請參見:
下則是比較少見的拱門造型(說明版沒有特別解釋是否描述某個場景):
下面這件舍利盒稱為加膩色迦舍利盒(Kanishka Casket),盒內有著佉盧文(犍陀羅使用的語言)記載這盒是於貴霜王朝的國王加膩色迦一世(西元127年)時製做。根據【佛教建國信仰與佛教造像】一書(聯經出版社出版)作者古正美教授,這盒子上的一佛二菩薩應該是史上最早的一佛二菩薩造像(之一):
盒內有著據說是佛陀的舍利,後來被輾轉帶到緬甸,舍利現在存在緬甸。
下面這則是佛陀座下的圖案,可能是描繪早期外道的拜火習俗;座位的兩側是兩隻栩栩如生的獅子:
提到佛教的獅子大家會想到孔雀王朝阿育王的獅子柱頭柱子,在白夏瓦博物館好像沒有阿育王柱,但在拉合爾博物館有收藏一根阿育王柱,後面介紹拉合爾博物館時會分享。這裡,佛像上的獅子也不含糊:
P.S.古代印度,有獅子;現在,還是有獅子,版主2023年底去了印度看野生獅子,請參見部落格文章:2023年12月印度26天深度文化/自然之旅(3)〜Gir國家公園看亞洲獅(一)
提到柱子,犍陀羅藝術的柱子–不管是建築物實際上的柱子、或是佛塔雕刻裡佛寺的柱子–有好幾種不同風格,特色是融合希臘柱(柯林斯式等):
或融合印度-波斯式(柱頭分好幾節,上面有牛或獅子造型):
屋簷下的三角飾板–不管是實際建築、還是佛塔雕刻裡的建築–也融合了希臘神話。下面都是有著稱為Ichthyocentaurs動物的雕刻,這是希臘神話裡有著魚或蛇尾巴、馬身的混種動物:
下面是各種大型佛陀雕刻造型(柔和細緻)--
悉達多太子像:
大家看了蠻多的佛陀造型,應該跟我一樣發現犍陀羅藝術的佛陀髮髻變化不少,博物館也整理了一些:
下面這兩尊的髮髻漩渦像擠出來的冰淇淋圖案吧?
菩薩的頭飾也各有不同:
順便說一下,在白夏瓦博物館裡許多尊大型的菩薩像,有的標示為彌勒菩薩:
有的標示為觀音菩薩:
但是,他們的裝扮很類似,都有著所謂的彌勒菩薩裝扮的瓔珞〜
P.S.貴霜王朝時期的佛經《悲華經》詳細描述彌勒菩薩身上的瓔珞應該有三種,請參見版主臉書貼文解釋:
我仔細端詳,歸納白夏瓦博物館認為如果菩薩的左手可能是(因為蠻多已經斷掉了)捧著或拿著一束絲線的,就歸為觀音菩薩:
所以下面這尊版主當作臉書頭像的就被標示為觀音菩薩:
如果菩薩的左手是拿水瓶的,肯定是彌勒菩薩:
除了佛像外,犍陀羅藝術還常見有下面這位Hariti女神(中文譯:鬼子母神),她是源於希臘神話的女妖,喜歡吃小孩,但後來被佛陀收服,成為小孩的保護者:
Hariti常常跟她的丈夫Pañcika(中文譯:般闍迦)一起出現,這對夫婦據說生了超過500名孩子,所以兩位一起出現時身邊圍繞很多小孩,是富饒、多產的象徵:
版主前篇分享Taxila的Jaulian遺跡時提到很多佛塔的基座上雕刻是一圈佛像,一圈是扛著佛像的大力士,造型多類似希臘神話裡扛著地球的亞特拉斯的造型,白夏瓦博物館有收了一尊很大的大力士造型:
P.S.希臘神話的亞特拉斯扛地球,請參見版主摩洛哥旅遊部落格文章介紹:摩洛哥之旅(一): 亞特拉斯山(Atlas Mountains)與希臘神話
突然出現一尊長的很像蘇格拉底的頭像:
最後,前篇提到白夏瓦博物館是英屬印度時期為了收藏白夏瓦地區的考古物件而建,建築本身屬於維多利亞風格,雖然展品燈光打的怪怪的,從館長室與修復的電燈開關,還是可以看得到百年前的風格:
~~跟Amy行萬里路,深度優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