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代羅馬建築很有名的是拱型建物,在拱型的正中間有塊拱心石(keystone)。去過墨西哥境內馬雅遺跡的人可能發現馬雅文明也很喜歡拱型建築,但是這兩種是不同的拱型。羅馬的是真拱型,有些學者稱呼馬雅的為″假拱型″(false arch,西班牙文falso arco,或falso bóveda)。

*因有其他網站盜貼版主文章沒有標明出處,所以請認明正版Amy的部落格:https://amylinr.pixnet.net/blog

下圖(維基百科下載)左邊是羅馬式拱型(打紅色V是拱心石),右邊是所謂的假拱型(不局限於馬雅文明):

InkedArc_truefalserp_LI.jpg

很多古文明,包括:埃及、西臺帝國、兩河流域、古希臘等建築都有所謂的假拱型。學者相信馬雅的拱型最早從西元前一千年就有,可能是學自更早的奧梅克(Olmec)文明。所以主要以坎佩切與猶加敦半島(西班牙東部地區)的所謂馬雅低地為主(地理上與奧梅克文明為鄰),在瓜地馬拉等馬雅高地遺跡比較見不到。最有名的則是所謂Puuc路線上的遺跡,比如說下圖就是Puuc路線上最有名的大城Uxmal(UNESCO世界文化遺產)遺跡的拱型之一。

馬雅的bovedaTapa9.JPG

這種馬雅的拱型最上方會蓋上水平的石頭一塊或數塊,因為這種水平放法沒有分散拱頂重量的效果,不像羅馬的拱心石是可以將拱頂重量向兩邊往下壓,因此才被稱為″假拱型″。中文維基百科稱為″疊澀拱″,大概是建築用語。

羅馬建築的拱型拱心石作用是將重量向兩邊跟下方傳送:

羅馬拱型2.jpg

馬雅的拱型示意圖(此時所謂的拱心蓋石是封頂的作用):

馬雅拱石2.jpg

照片墨西哥考古雜誌(Arqueologia Mexicana)下載:

馬雅的bovedaTapa6.jpg

不同馬雅遺跡地區的拱型圖示(網路下載):

馬雅拱型2.jpg

雖然不是真的有穩定拱型的效用,馬雅的拱型最上面蓋的這塊石頭稱為″tapa″,就是蓋子的意思。(附註:西班牙文的小食tapas的由來就是原來蓋在酒杯上的麵包。) 雖然這些tapa石沒有分散建築重量的功能,卻有文化跟藝術內涵,因為學者發現超過160個不同遺跡的拱心蓋石上都畫有圖案與寫上文字--

下圖是坎佩切Ek Balam遺跡的蓋石(Cultura y Lengua Maya臉書專頁下載):

馬雅的bovedaTapa3R.jpg

下圖是位於坎佩切是Dzibilnocac遺跡的拱心蓋石(墨西哥考古雜誌(Arqueologia Mexicana)網下載):

馬雅的bovedaTapa7.jpg

下圖也是坎佩切的Chenes遺跡的拱心蓋石(墨西哥Museo Amparo官網下載):

馬雅的bovedaTapa8.jpg

下圖也是位於坎佩切是Dzibilnocac遺跡的拱心蓋石(墨西哥Museo Amparo演講【Dioses en la bóveda Maya】官網截圖下載):

馬雅的bovedaTapa11(左).jpg

上面這四個拱心蓋石年代大約都是古典馬雅後期(西元七世紀之後)。蓋石上畫的都是馬雅的神祇,文字大約都是說某某統治者,在某某年,將這塊石頭蓋在這個建築上面,有時也有預言(豐收)的意思。有畫上圖案的這些蓋石的建築物應該都是與祭祀有關的建築物,座向是東–西向。畫上的是與豐收有關的神祇,比如說第二個圖是象徵閃電雷神的K'awiil,他手上有一盤可可豆,並從口裡吐出種子;第三個圖這位可能也是K'awiil神,他手裡拿的是可可豆或玉米。

~~跟Amy網路旅遊古文明,深度又有趣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幸慧 amylinr 的頭像
    幸慧 amylinr

    跟著幸慧去旅遊喔!

    幸慧 amyli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