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最近趁參觀印度野生老虎之便,也參觀了位於印度中部地區的桑奇佛塔(Sanchi Stupa)〜此處最早由古代印度最有名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紀)興建,是世界上留存最完整、歷史最早的佛塔;之後印度其他地區、斯里蘭卡、與緬甸等地早期的佛塔都仿桑奇的樣式。
*因有其他網站盜貼版主文章沒有標明出處,所以請認明正版Amy的部落格:https://amylinr.pixnet.net/blog
桑奇考古區平面圖(網路下載);參觀由北邊紅色箭頭路線進來,最大的那個圓圈就是桑奇大塔:
歷史
桑奇佛塔的建造,從西元前三世紀因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此豎立了一根石柱(阿育王石柱),並建造一座佛陀的磚塔而開始。一般相信佛陀涅槃後,舍利由當初佛陀所屬的摩揭陀國與附近八個古代王國平分。但是到了西元前三世紀,統一印度中北地區的孔雀王國的阿育王決定廣建佛塔,因此把這八處的舍利收回來,又在全國建了84000座佛塔供奉由這八處收回的舍利;其中最古老、最完整留存的就是這個桑奇佛塔的大塔。
大塔的塔頂有三頂傘蓋,象徵佛(Buddha)、法(Dharma)、僧(Community),指的是這裡收有佛陀舍利、並且有佛陀舍利就有佛法、跟追隨的僧眾。這個佛塔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列的世界文化遺產(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1989年登錄):
版主記得【國家地理頻道】曾有專題報導,說有考古學家懷疑其實阿育王收回散居八處的佛陀舍利後,並未真的再將舍利廣分出去,而是集中放在桑奇大塔。不過這個說法無法確認,因為考古學家以不侵入的方式探測桑奇大塔,認為整個塔內是實心的構造,因此無法知道到底裡面是否有佛陀的舍利盒?
但是為何阿育王選在距離首都Pataliputra(現在的帕特納Patna,中文稱為"華氏城")幾乎一千公里這麼遠的桑奇建佛塔呢?
孔雀王朝的首都距離桑奇約1000公里遠:
原來阿育王在身為王子時,曾被任命為距離桑奇大約200公里的Ujjain擔任總督。他在該地認識了出身於距桑奇不遠的Vidisha村莊的妻子,因此他與妻子在此舉行婚禮,後來兩人的孩子也都在這裡出生(這兩位孩子後來出家,到了斯里蘭卡,將佛教傳入斯里蘭卡)。
當年阿育王所建的八萬四千座佛塔,現今存留的只有桑奇大塔。孔雀王朝後,後來的巽加王朝把阿育王的佛塔包覆重修成兩倍大,就是現在看到的壯觀大塔,並還加建二塔和三塔。到了西元前一世紀,百乘王朝(Satavahana,或稱為安德羅Andhra王朝)建了四面的大門與在門上雕刻精細的佛陀故事,包括本生(Jātaka,佛陀前世)與佛陀的故事。安德羅王朝還在佛塔周圍蓋了一些僧院。因此桑奇的主要遺蹟包括大塔、藏有當年阿育王派遣出國宣教的十位長老舍利的二塔、跟藏有佛陀兩位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舍利的三塔,以及阿育王石柱等大小遺蹟共五十一處。
下面照片是藏有佛陀兩位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舍利的三塔,注意相對於大塔的三層傘蓋,這個塔頂只有一頂傘蓋,象徵此處只有"僧眾":
西元初期桑奇佛塔地區的盛況復原圖(網路下載):
桑奇大塔的塔身為半球形覆壺缽狀,直徑三十六公尺、高十七公尺;四座石製塔門高九公尺、橫梁寬六公尺。這樣的建築形式,受到後來所有早期佛教世界的模仿,之後其他地區,像是印度中部很有名的阿旃陀石窟(Ajanta)、或斯里蘭卡、與緬甸等地早期的佛塔都仿桑奇的樣式。
桑奇佛塔的細部說明(早期後世的佛塔建築多仿這樣的型式)(網路下載):
阿旃陀石窟之一(注意佛塔上方的造型與佛塔的半圓形樣式都是仿桑奇的建築):
除了佛塔的建築型式為後代的佛塔立下範例,百乘王朝時期所建的塔門與門上雕刻也是後世佛教藝術模仿的對象。
百乘(安德羅)王朝興建的塔門之一(北門)(維基百科下載):
在笈多王朝(西元319年-550年)之前,印度是沒有佛像造型的(一說印度的佛像源於西北邊的貴霜王朝(約公元1世紀至3世紀)受希臘影響的犍陀羅人物才出現),所以在西元前後一世紀興建的桑奇大門雕刻以「不立佛像」為本,雖然內容是佛陀的生平與本生(前世)故事,雕刻裡以象徵物如菩提樹、法輪、佛座來代表佛陀,有時也以傘蓋下的虛空、跟足印暗示佛的存在,是佛陀涅槃後前五百年的佛教藝術特色。
上面簡單介紹桑奇的歷史,因為桑奇的重要性與建築藝術地位崇高,網路上許多佛教的專家都對這裏有蠻詳細的說明,版主不敢自比解釋會更完整,因此只試著分幾篇文章來分享介紹一下主要的幾個雕刻細部〜
北門最下方橫樑〜佛陀本生裡的"須大拏太子(Sudāna)施捨"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佔桑奇佛塔滿滿雕刻面積最多的故事,位置在北面正跟背面門最下方橫樑與兩側〜故事裡佛陀的本生須大拏太子樂善好施,碰到婆羅門(印度教的祭司)來求佈施,將自己所有的大象、馬匹、甚至二個孩子、跟妻子都佈施出去,還離開皇宮傾家當產的故事。
正面,雕刻由右向左看:
背面,故事繼續是由右向左看:
背面的橫樑切割圖(由右至左)〜
第一張照片:被國王逐出王宮的須大拏與妻子披著樹皮衣住在森林用茅草做的房子,四周圍繞著各種果樹(香蕉樹、芒果樹等)與動物(猴子、鹿、大象、水牛),後方也有獅子(或老虎)探出頭:
下面照片是須大拏太子施捨孩子時,他的太太正從森林採果子回來,卻碰到帝釋天變了二隻獅子攔路,所以她沒來得及看到孩子最後一面。我們知道這兩隻攔路的是獅子,因為它們有著鬃毛(圈圓圈處):
下面這張照片:須大拏把妻子佈施給由帝釋天(Śakra或Dìshìtiān)假裝成披頭散髮的婆羅門來考驗須大拏捐妻(圈紫色部分)。這幅圖上面圈紅圈的是恢復原型的帝釋天,他很滿意須大拏的表現,所以把須大拏的妻子還給他(紅圈右邊)。
這個雕刻裡的帝釋天原型裡,帝釋天頭戴華冠、右手持金剛杵(或稱為雷電矢)、左手持水瓶(甘露瓶),象徵他的地位、與他的工作是打雷跟布雨;這是所有佛教藝術裡最早將帝釋天以這樣的形象表達的雕刻,之後的帝釋天形象(手持金剛杵)都是從此而出。這也是之後以手持寶物來區分佛像人物之始,但這樣的傳統在印度教裡卻早已出現(比如濕婆神手持三叉戟)!
最後,我們這次的旅行是去印度看老虎,桑奇佛塔所在的中央邦是印度老虎最多的省份之一,可是為何桑奇佛塔上出現獅子比較多? 我猜,因為最早建造桑奇佛塔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是以獅子作為國徽;後來建雕刻大門的百乘王朝也雕了這樣的阿育王石柱:
但是,回到須大拏太子的故事〜其實趕著回家的須大拏的妻子碰到的雖然是獅子,但故事還沒結束〜佛書【須大拏經】說"帝釋(天)念曰 … 化為獅子,當道而蹲;婦曰「卿是獸中之王,吾亦人中王子,俱止斯山;吾有兩兒 … 朝來未食,須望我耳」;獅子避之,婦得進路;回復於前,化作白狼,婦辭如前,狼又避焉;又化為虎…" 意思是跑來阻擋須大拏太子夫人的帝釋天先是變成獅子擋路,說不過對方就退去;卻又變成狼來擋路,又說不過對方又退去;再變成老虎擋路…
這種故事只有在印度才會出現,因為只有印度才又有獅子、又有老虎、還有狼。我們在國家公園也拍到狼(亞洲胡狼,golden jackal)喔~~
〜〜跟Amy行萬里路,深度優質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