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前幾篇介紹了馬爾它的歷史與騎士團的由來,也介紹了首都瓦雷塔的海港;這篇來介紹瓦雷塔的市區,與全馬爾它最有名的施洗約翰副主座教堂(Saint John's Co-Cathedral),跟放在其中的文藝復興後期義大利名畫家卡洛瓦喬(Caravaggio)畫的名作"施洗約翰被砍頭"(The Beheading of St John the Baptist)。
之前我們提到馬爾它島上的騎士團是源自西元1291年被穆斯林打敗的醫療騎士團,他們從巴勒斯坦的亞克退到羅德島;但二百多年後鄂圖曼土耳其又攻下羅德島,騎士團再退到馬爾它。儘管鄂圖曼繼續攻打馬爾它,但1565年鄂圖曼圍攻馬爾它的大圍城戰役,騎士團總算守住了馬爾它,自此在這裡落地生根五百多年。
打敗了鄂圖曼大圍城的主帥是瓦雷塔,就是今天馬爾它首都名稱的由來。戰後騎士團開始積極建設瓦雷塔,其中最有名的是副主座教堂〜聖約翰教堂。為何是聖約翰呢?因為醫療騎士團的主保聖人就是聖約翰(施洗約翰),據說當醫療騎士團攻打耶路撒冷時,從聖地帶回許多聖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施洗約翰的頭顱,因此以施洗約翰為騎士團的主保聖人。
先貼瓦雷塔的市區地圖(網路下載)說明;聖約翰教堂的位置就是我用橘色圈起來的幾個景點中旁邊有十字架的那一個:
聖約翰教堂的建築師是馬爾它人,外觀樸質:
聖約翰教堂內部平面圖(網路下載):
但教堂內部是華麗的巴洛克風:
負責主殿天花板的畫家是來自義大利的Mattia Preti,畫的是施洗約翰的一生:
主殿的地板以來自義大利的彩色大理石拼花地板聞名:
主祭壇的雕像是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由來自羅馬的名雕刻師Giuseppe Mazzuoli雕刻:
儘管整個教堂有許多藝術精品,教堂的鎮堂之寶、也是馬爾它的國寶、是禱告殿(Oratory)(上面教堂平面圖我用紫色圈起來的地方,綠色是名畫的位置)裡文藝復興晚期名家卡洛瓦喬的"施洗約翰被砍頭",這幅畫光線陰影非常漂亮,是畫家的顛峰之作:
這幅"施洗約翰被砍頭"也是卡洛瓦喬作品裡尺寸最大,也是唯一落款的繪畫。稍微知道卡洛瓦喬一生的人知道他雖才華洋溢,卻個性暴烈,他在羅馬不小心殺了人,為逃避審判跑到西西里與馬爾它。馬爾它的騎士團知道他來到這裡非常高興,把握機會請他為興建中的教堂禱告殿畫畫;同時也授予他騎士團騎士身分。這時的卡洛瓦喬意氣風發,所以才在畫作留下騎士頭銜的簽名。
P.S.關於施洗約翰的聖經敘述請參閱版主部落格前文: 歐洲16、17世紀美麗的血腥聖經故事繪畫~施洗約翰與猶大絲(天主教友弟德傳)
畫作充滿對照〜光與黑暗、肌肉外露的劊子手與肌肉蒼白的施洗約翰、裸身的行刑官與穿著絲緞的獄卒、驚駭的老婦與捧著金盤年輕的侍女、監獄鐵窗後觀看的犯人與行刑場中間熱鬧的焦點…
施洗約翰脖子上流出血的地上,卡洛瓦喬寫下他自己的簽名:
在這幅施洗約翰被砍頭對面是卡洛瓦喬畫的另一幅較小尺寸的作品"聖人耶利米(翻譯聖經)"~~聖人身上衰老鬆弛的肌肉,與必須快快翻譯的急迫感,似有若無的呼應著:
† 關於聖耶利米的生平,請參見部落格前文: 以色列、約旦之旅(十三): 耶穌基督公開傳道的據點〜加利利海(湖)邊的迦百農(Capernaum)與彼得的家
說到卡洛瓦喬,他畫了蠻多以施洗約翰為主題的作品。上面在馬爾它這幅是畫於1608年左右,之後他又畫了施洗約翰被砍頭之後,頭被放在金盤上獻給莎樂美的畫作〜一幅現在被西班牙皇宮收藏,另一幅畫於1610年的是被倫敦國家藝廊收藏。
卡洛瓦喬的施洗約翰的頭被獻給莎樂美(1610年,倫敦國家藝廊收藏):
另外,主祭壇前的"摩西與十誡"雕像雖不知道作者,也很細緻!
除了上面的特色外,聖約翰教堂主殿兩側分屬不同國籍騎士團的小教堂內的藝術裝飾也不含糊,比如說下面這個是卡斯提爾與葡萄牙小殿內的造型(上面平面圖標號13號位置):
還有不同國籍的騎士團長死後也會葬在這裡,有最精緻雕刻的是這位來自西班牙的大騎士長Nicolas Cotoner的墓碑,他是被放在亞拉岡小教堂裡(上面平面圖標號11號位置):
介紹了這個最有名的教堂,離教堂不遠是18世紀建造的新古典式的國家圖書館(前面是維多利亞女王雕像):
在過去是大騎士長宮殿,現在則作為總統府使用,部分開放參觀昔日宮殿,但是我們的行程沒有進入參觀.
我們沿著大騎士宮殿旁的街道往前走,我很喜歡瓦雷塔充滿地中海風格的街道:
小咖啡廳:
本來是要參觀此地的戲院、也是歐洲最古老的Manoel Teater,但戲院整修,所以沒開放;就到隔街的天主教聖母教堂(The Holy Lady of Carmelite)晃晃,這個教堂很新,但大圓頂照起來挺壯觀:
老建物轉角有許多聖像:
除了市區繞繞,我們還參觀大海港口的上巴拉卡花園(Upper Barracca Gardens):
從這裡可以看到大海港口的全景:
最後,回到以施洗約翰為主題的藝術〜我在看倫敦國家藝廊介紹卡洛瓦喬作品的同時,館方也介紹一位來自巴西的現代藝術家的施洗約翰頭顱雕刻作品:
這位藝術家提到她特別以釘入滿頭鐵釘的手法雕刻施洗約翰的頭髮,這個是為了向她所出身的中南美非洲移民的傳統致敬,因為來自非洲的移民有用釘子打入原民文化裡雕刻神像的傳統。這讓我想到在墨西哥市大教堂外面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雕像的身上佈滿了用鑰匙打入的披風,既呼應傳說中的第一任教宗聖彼得的形象,又包容了中南美非裔移民的信仰傳統,解答了我許久的疑問,也把不同地方的文化又串在一起了,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就是這樣吧?!
〜〜跟著Amy去旅行,深度優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