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篇文章寫了蒲甘的佛寺,這篇暫時離開一下蒲甘,要寫位於蒲甘南方一點的伊洛瓦底江畔的村落莎來(Sale或Salay),與談一談跟莎來鄰居的油城Chauk城的一段抵抗英帝國殖民的歷史。

我們從蒲甘南下來到莎來,這裡在西元12世紀發展成為蒲甘的衛星城市,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我們在介紹蒲甘的佛寺時提到蒲甘不產紅磚,但是蒲甘上千座佛寺都是紅磚所砌,那麼這些紅磚是哪來的呢? 原來在蒲甘南邊的莎來就是產磚的村莊;在這裡紅磚燒製後,用船載著沿著伊洛瓦底江上行約50公里就到蒲甘。第二個原因是莎來盛產三種作物:芝麻、花生、與Thanakha (香楝樹),前兩種既可以食用,又可以榨油;第三種作物就是我們在旅遊時,或在照片上,常看到緬甸人臉上抹的淺黃色的防曬霜的材料;這三種農作物都可以供應給蒲甘皇室與居民所用。

緬甸市集到處可見到販賣一段段Thanakha (香楝樹)的樹枝,與用來磨樹枝的磨盤,當地人買回來將樹枝切口研磨,塗在臉上既可以防曬,又可以美白:

DSC08077R   

緬甸婦女幾乎人人會塗這種香楝樹汁防曬與美白,我貼這張比較清楚的是位賣檳榔葉的婦女:

DSC07342R   

莎來成為蒲甘的衛星城市,因此也有不少佛寺與僧院,我們來此參觀這裡最有名的,建於1882年的著名木造僧院Yokesone Kyaung Monastery(緬甸文意思是「有許多雕像的僧院」)。

DSC08121R  

這座僧院挑高地面3公尺而建,如果把地面算入,僧院有三層樓,在古代緬甸時期是屬於皇室才能建造的等級〜

DSC08120R  

不過這僧院不是由皇室建造,而是由跟皇室做生意而致富的生意人U Pho Kyi所建,原來是他的宅邸。在緬甸王朝時期,有錢人要先得到國王允許才可以建跟皇宮一樣的高樓(三層或四層樓),所以這位U Pho Kyi跟皇室的關係應該相當的好。

DSC08141R   

古代緬甸的有錢人捐僧院或建寺廟都是做好事,U Pho Kyi建好宅邸後,不久就將柚木的宅邸捐給僧院,這座柚木建築就一直作為僧院直到西元1996年;後來緬甸軍政府將這裡改為博物館才把僧人移走。

在柚木僧院對面的殖民式磚屋曾是U Pho Kyi家族的宅邸:

DSC08118R  

這座Yokesone Kyaung僧院除了全部是柚木所造,二樓的欄檐上布滿了佛陀本生故事的柚木雕刻,非常精細,是這僧院的一大特色:

DSC08125R   

DSC08122R  

DSC08129R

DSC08123R   

DSC08131R  

DSC08132R  

下面這個雕像是有錢人坐牛車參加婚禮〜在緬甸王朝時期,務農或從商的人,家家戶戶都有牛車耕田或拖貨物;因此如果參加盛典,比如說婚禮或貢奉大禮給佛寺的典禮,就會把牛車裝潢上華麗的彩巾,然後坐著牛車參加聖典〜

DSC08135R   

此外大家可以注意到坐在牛車後面的那位女士打著傘,這可不是普通的有錢人! 因為古代只有皇室成員可以打傘,一般有錢人如果想打傘,要先請求皇室批准才可以打傘,所以這位坐牛車的人鐵定是與皇室關係良好的人。

只有國王批准才可以打上傘:

DSC07754R   

僧院的戶外也擺了一個當時的牛車原型比對:

DSC08160R   

下面這一對人身鳥腿的動物叫做kinnari(女性),與kinnara(男性):

kinnari(女性):

DSC08138R  

kinnara(男性):

DSC08137R  

Kinnara是源自印度教史詩【摩訶婆羅多】裡的神獸,一說他們是從大梵天的腳趾中生出來的。一對這樣的動物是堅貞愛情的象徵。 另外佛教也引用了印度教的概念,在佛經裡稱這樣的動物叫做"緊那羅",是「天龍八部」(佛教護法隊伍中以天、龍為首的八種神話種族)裡的一部。 

順道一提,緬甸類似我們的電影金馬獎、或好萊塢的奧斯卡金像獎,的緬甸影藝學院電影獎就是以女性的kinnari造型作為獎盃,我從網路下載照片給大家看一下:

maxresdefault   

Yokesone Kyaung僧院內部現在是博物館,放有莎來附近的古代佛像,或相關文物。文物不算很特殊,但上樓後整個僧院二樓可以看到屋頂與牆面的柚木結構相當優雅:

DSC08164R   

Yokesone Kyaung僧院二樓原來作為主殿的部分有一整面的柚木雕牆,非常漂亮:

DSC08168R   

沿著柚木牆的屋頂也非常、非常漂亮:

DSC08166R   

這個佛像的基座木雕也很細緻:

DSC08151R   

Chauk油城

介紹好了莎來全柚木的Yokesone Kyaung僧院,我順便介紹一下莎來附近除了產芝麻、花生可榨油外,附近的一個城市Chauk產有石油。我在前篇介紹蒲甘伊洛瓦底江對岸的佛寺坦基佛寺時提到蒲甘附近出產有石油,其實緬甸中部這一區早在西元18世紀就已開採石油,特別是Chauk這裡因為有芝麻油、花生油、還有石油,因此被稱為「油城」。

我們在緬甸看到的小型挖油磕頭機:

DSC08066R   

Chauk這裡除了有開採石油外,還有一個煉油廠。英國殖民時期這裡由英國的緬甸石油公司(Burmah Oil Company (BOC))挖取石油。西元1938年11月,不滿長期受到虐待與不公平待遇的BOC所雇用的緬甸工人約1500人發起罷工行動,從Chauk出發,一路用走的,走了超過一個月的時間(超過600公里距離)走到仰光的BOC總公司抗議。這事件裡發起罷工的領頭者是Po Hla Gyi,後來BOC妥協了一小部分罷工者的要求。

西元1938年Chauk罷工事件發起人Po Hla Gyi:

1-thakin_phoe_hla_gyi  

儘管Chauk罷工事件落幕後,發起人Po Hla Gyi回到石油工廠工作,這一事件也跟緬甸當時年輕學生尋求脫離英帝國獨立的運動連結,Po Hla Gyi就參加了由青年知識分子組成的德欽黨(Thakins,正式名稱是「Dobama Asiayone〜我緬人黨」)。 因此此一罷工領袖Po Hla Gyi也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Thakin,表達尋求緬甸獨立的立場。(P.S. 德欽黨的黨歌就是後來緬甸獨立後的國歌。)

為紀念此一事件,在Chauk鎮的大街上有一尊Po Hla Gyi的雕像(網路下載):

jtms_mayday-10   

西元1987年,緬甸發行的45元鈔票正面就是Chauk罷工事件發起人Po Hla Gyi的肖像,這也是緬甸鈔票人物裡唯二(另外一位是僧侶)不是翁山將軍(現在緬甸實質領袖翁山蘇姬的父親)的人頭(維基百科下載):

197945kyatsa  

西元1987年緬甸發行的45元鈔票的反面是罷工石油工人(維基百科下載):

197945kyatsb  

緬甸在1989年改版前的鈔票幾乎都是以翁山將軍為人頭的鈔票,下面這張是1986年版的35元幣(維基百科下載):

35kyata  

這篇我藉著到蒲甘南部的莎來與Chauk城,順便介紹了緬甸殖民時期石油公司罷工的抗爭史。此外我們在蒲甘也會坐牛車體驗我這篇介紹的牛車,敬請繼續閱讀喔〜

〜〜跟Amy行萬里路,深度優質喔〜〜

arrow
arrow

    幸慧 amyli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