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第5章第6-8節
上篇文章說耶穌被猶太公會判處死刑,但是因為羅馬帝國統治之下的猶太公會(Sanhedrin)並沒有將人處死的權利,所以:《到了早晨、眾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大家商議、要治死耶穌。就把他捆綁解去交給巡撫彼拉多。》(參見馬太福音第27章第1-2節)
彼拉多是羅馬帝國派駐耶路撒冷的巡撫(governor)–就是總督–他詢問耶穌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說《你說的是》(馬太福音第27章第11節);但是這審判矛盾處就是耶穌是猶太人的彌賽亞這件事在羅馬帝國轄下純屬宗教事件,根本不構成犯罪、更別說是犯了該被帝國判死刑的罪!聖經上說:《巡撫原知道、他們(公會)是因為嫉妒纔把他(耶穌)解了來。》(馬太福音第27章第18節),就是說彼拉多知道猶太公會的大祭司、跟長老們,是因為忌妒耶穌有越來越多的跟隨者,所以想要把耶穌處死!
雖然彼拉多想釋放耶穌,不過礙於不想看到想處死耶穌的眾多猶太人爭鬧造成大規模抗議,所以:
《彼拉多說、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怎麼辦他呢.他們都說、把他釘十字架。巡撫說、為甚麼呢、他作了甚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的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
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罷。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 於是彼拉多〜把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馬太福音第27章第22-26節
這裡說彼拉多將耶穌鞭打,交給其他人釘耶穌十字架之前,做了一個象徵性的洗手動作,意思是宣告他跟殺這無辜人的血的罪無關,透露出即使彼拉多擔任羅馬帝國在耶路撒冷的最高長官,他卻也無力阻止一心一意要將耶穌處死的猶太公會、跟猶太教徒!這個戲劇性的畫面,也一直是西方藝術家創作的題材之一〜
下面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矯飾)主義(Mannerism)名家Palma il Giovane所繪的一幅「彼拉多在耶穌前洗手」繪畫:
(網路下載)
在彼拉多把耶穌鞭打,到耶穌一路背著十字架到骷髏地(各各他)被釘上十字架 受死,所走過的路,稱為Via Dolorosa,就是苦路(Way of Suffering)的意思。
聖經學者認為這條苦路是從可能是羅馬總督駐軍所在的安東尼堡壘(Antonia Fortress),婉延到骷髏地的聖墓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就是下面地圖所標示Via Dolorosa的一條路:
(地圖)(網路下載)
(聖殿TEMPLE MOUNT模型)
聖殿模型照片中右上方四方形的堡壘就是耶穌時代羅馬附庸下的猶太皇帝大希律王所建的安東尼城堡,位置是在第二聖殿的西北角。 這城堡的名字是紀念大希律王的保護人 – 羅馬三巨頭之一 – 的馬克安東尼。(附帶說明一下: 羅馬統治下的猶太王希律家族很諂媚他們的羅馬保護者,所以當時的巴勒斯坦地區充滿了用羅馬皇帝名字所興建的都市、或港口。)
因為關於苦路的確實路線自西元一世紀以來各方教會或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也有學者認為彼拉多審判耶穌的地方應該是在接近希律王宮的地方,所以是現在耶路撒冷舊城西邊的雅法門(Jaffa Gate)附近(參見上面地圖),再從這裡走到骷髏地的聖墓教堂。
不過我們現在走的苦路是根據第一個看法的路線,這個路線是後來14世紀被天主教方濟會所認定的朝聖路線。 整條路線是從耶路撒冷舊城的穆斯林區開始,到聖墓教堂所屬的基督徒區結束,方濟會一共標示的有14站供基督徒朝聖,我們就按順序來介紹。
我們從舊城東邊的獅子門(Lion's Gate)進來,這裡屬於穆斯林區,所以整個感覺跟我們去中東的伊斯蘭國家非常相似。
(獅子門路街景)
(苦路開始的看板說明這路線)
第一處 : 彼拉多將耶穌交給猶太人,讓猶太人將耶穌釘十字架。 現在這裡有一個方濟會所蓋的教堂「耶穌被鞭打教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
耶穌被鞭打教堂內漂亮的彩繪花窗,這幅是彼拉多洗手(見前面說明)。
因為新約聖經上說《當下彼拉多將耶穌鞭打了。》(約翰福音第19章第1節),所以這教堂就是紀念耶穌為我們被鞭打,這個畫面也是西方藝術家喜歡的題材之一, 下圖是文藝復興名家卡拉瓦喬的耶穌被鞭打繪畫。
(網路下載)
第二處 : 耶穌開始背十字架的地方,這裡有一個「耶穌被定罪跟背十字架教堂(Church of the Condemnation and Imposition of the Cross)」。
教堂內部
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名家El Greco所繪的耶穌背十字架:
(網路下載)
第三處:耶穌第一次跌倒;第七處:耶穌第二次跌倒;第九處:耶穌第三次跌倒。
聖經上並沒有明確說耶穌跌倒,但是基督教相信被鞭打過的耶穌又要背著沉重的十字架相當辛苦。所以曾經跌倒三次,分別是第三、第七、跟第九處。
第三處 : 跌倒處現在是一個亞美尼亞天主教教堂。
第四處:耶穌遇見母親。聖經上並沒有明確說到耶穌在背十字架過程有碰見自己的母親;但是因為聖母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時是在場的,所以傳統上基督教相信耶穌的母親有沿路跟著他。另外路加福音第23章第27節也說:《有許多百姓、跟隨耶穌、內中有好些婦女、婦女們為他號咷痛哭。》也許聖母瑪利亞也在這些人中間。這裡現在也是有一座亞美尼亞天主教教堂。
第五處:西門協助背十字架。聖經上說:《(他們》帶耶穌去的時候、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從鄉下來.他們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擱在他身上、叫他背著跟隨耶穌。》(路加福音第23章第26節)。這是說因為耶穌被鞭打、又背十字架一段路,相當辛苦,所以押解耶穌的人就隨路抓了一位從非洲來的,可能是黑人的外地人,名叫西門的幫耶穌背十字架走一段路。
第五站的標示,這裡有一個古利奈的西門教堂,標示與教堂外觀:
下面這幅畫是文藝復興後期義大利名家提香(Titian)所繪的古利奈的西門幫耶穌背十字架繪畫(不過提香化的西門是白人):
(網路下載)
第六處:韋洛尼加(Veronica)幫耶穌擦汗。聖經上並沒有這相關的記載,但是在天主教有一位聖人Veronica、還有一塊聖布(Veil of Veronica),這聖布據說有神奇的治癒疾病的能力,因為這塊布據說是聖人韋洛尼加在耶穌背十字架時為耶穌的臉擦汗的布,所以布上面反印有耶穌的面容,這布的拉丁文變化為vera icon,意思是真面像(True Image),其實就是東正教教堂內聖壇所放置的聖像(Icon)的由來!
現在此處是據說是韋洛尼加的住處所改建的教堂:
15世紀法蘭德斯畫派(荷蘭)的畫家Hans Memling所繪的韋洛尼加與耶穌的面相布:
(網路下載)
第七處:耶穌第二次跌倒。這裡只有一個簡單標示。
第八處:耶穌安慰婦女。這裡也是反映路加福音第23章第27-29節:《有許多百姓、跟隨耶穌、內中有好些婦女、婦女們為他號咷痛哭。耶穌轉身對他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因為日子要到、人必說、不生育的、和未曾懷胎的、未曾乳養嬰孩的、有福了。 》
現在此處沒有特別遺跡,只是牆上有一個標示,還有穆斯林的小販坐在這裡賣明信片〜
這裡因為是穆斯林區,小街上賣的甜點讓我感覺好像到了土耳其:
第一站至第八站都是在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古城內,之後耶穌就走到城外了。不過我們現在走這苦路14站全部都是在舊城牆範圍內,下面這張地圖黑線範圍就是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淺綠色的邊是後來擴大的城牆,就將苦路14站都包圍住了。
(地圖: 網路下載)
寫著寫著這篇有點長,就此暫停,我下一篇再繼續介紹原來古城外苦路的其他六站〜
~~跟Amy行萬里路, 深度優質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