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了西元前330年左右來到中亞的亞歷山大大帝,他在這裡約3年時間征戰,之後轉往南部興都庫斯山脈打算攻打印度,但這就不在我這篇範圍了〜 儘管亞歷山大功業彪炳,他卻在西元前323年以33歲的英年早逝,死時他跟粟特貴族之女羅珊娜(Roxana)所懷的兒子尚未出生,所以死後他手下的將領馬上發生繼承人之戰—四位大將軍把亞歷山大的大帝國瓜分—其中佔領從小亞細亞到中亞的是賽琉西將軍建立的帝國賽琉西帝國(Seleucid Dynasty,(329-250B.C.)),這個帝國統治中亞地區約到西元前250年。

馬其頓帝國分裂圖(網路下載)

1446989302-3566018654_n

*地圖上的黃色部分就是賽琉西帝國範圍

(†關於亞歷山大帝國分裂比較詳細解釋請參見我之前伊朗的文章:

伊朗之旅(六): 波斯滅亡〜但以理預言與亞歷山大帝國分裂 ) 

時序快速展開〜在賽琉西帝國之後,這帝國下面的將軍一樣自己也在阿富汗的大夏篡位稱王,建立起歷史學家稱為【希臘化的大夏王國】((Greco-Bactrian Kingdom) (256 BC–125 BC)),這王國只管到中亞河中跟以南地區,所以此時中亞不算有統一的政權。

希臘化的大夏王國(Greco-Bactrian Kingdom)範圍(維基百科下載):

1024px-Greco-BactrianKingdomMap   

西方文獻對中亞古代的紀載到此為止,之後的資料就換中國登場了〜

在【希臘大夏國】的後期中亞北部有個大宛國,前一篇文章有提到後來西方學者認為以今天烏茲別克跟塔吉克與吉爾吉斯共享的費爾干那谷地為主的大宛國,是當初不願跟隨亞歷山大繼續南征到印度所留下來的希臘士兵後裔所建的國家〜 

緊接著在大宛國的北邊一點,是從烏茲別克北部到哈薩克南部為主的國家叫做康居。 我們知道這幾個小國,都要感謝漢朝史書裡關於張騫(164-114B.C.)出使西域的記載;從這裡開始就是中國與中亞關係的初始,與所謂有文獻記載絲路沿線開拓的最早源起了!

話說西元前139年漢武帝聽說在西域的月氏因為被匈奴欺壓一路逃到中亞,所以想連絡那些位於匈奴西方的幾個國家一起夾擊匈奴,因此派了張騫出使這些國家。 

匈奴壓迫月氏沿烏孫、大宛、一路遷徙到大夏(維基百科下載):

Yueh-ChihMigrations  

實際上張騫在路途中被匈奴俘虜近10年,所以到了西元前129年他才真正走到西域跟中亞。不過這趟旅行因為西域諸國覺得離匈奴已遠不想再興戰事,所以此行沒有達到漢朝想要聯合西域小國打匈奴的目的。之後張騫在西元前119-115年又被派去出使西域第二次,目的相同,不過西域諸國依然對包夾匈奴沒興趣,所以這次出使軍事目的也還是沒達成。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與中亞路線圖(網路下載)

map5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與中亞只走到大夏北部就轉回,第二次出去時他命令副史還繼續向西走,拜訪了當時在伊朗地區的安息國,與在印度地區的身毒國。(當時印度北方這一帶應該是屬於所謂的大月氏人的政權、或是西方學者認為是屬於粟特人、或波斯亞利安人血統的政權。)

為了收買西域與中亞的統治階層接受漢朝包夾匈奴的外交謀略,張騫二次出使西域與中亞都攜帶了大批的禮物,像是絲綢、玉器、銅器製品等。也是經過張騫的出使之旅,中國人才知道西方有稱為安息、身毒的地方,所以中國學者都以張騫出西域為開闢所謂漢代貿易路線,就是後來我們說的絲綢之路的正式記載之始。 

張騫出使西域的任務除了拉攏漢朝西方各國,也為漢武帝飢渴尋找良馬帶來了好消息!據說漢武帝曾先接受烏孫(靠近新疆)獻上的烏孫馬驚為"天馬",但是在張騫從大宛帶回大宛的良馬後,漢武帝更愛大宛的馬。此馬被稱為可日行千里,身形俊美,所以漢武帝就把烏孫的馬改稱為"西極馬",轉而把"天馬"的稱號給了出自大宛的寶馬。 

因為渴求得到良馬,漢武帝希望可以用重金向大宛購買這種馬,不過卻遭到大宛國國王拒絕。因此漢武帝又派了6萬多人,帶了3萬多匹馬,10萬多頭牛 “挾厚備再討” (意思是「你再不給,我就用人多勢眾來打你」),這次總算帶回上等馬與中等馬數千匹回國〜

至於汗血馬是啥?《史記˙大宛列傳》說:“大宛……去漢可萬里,……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史記·樂書》注說:“大宛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里。”。所以這汗血馬應該是出在大宛國,根據地理位置來說,是在烏茲別克與塔吉克跟吉爾吉斯交界的費爾干那河谷區。

不過不知從何開始,研究馬的專家們認為現在生於土庫曼的的【阿哈爾捷金馬】(Akhal-teke horses)應該就是當初漢朝看到的汗血馬,因為這個馬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近百年來包括俄羅斯的馬、阿拉伯半島的馬、跟英國的名馬種都曾經跟這個馬種做過混種交配。不過近代直到20世紀初,土庫曼的相關機構才對純種的阿哈爾捷金馬做完整的血統紀錄與研究。

不管【阿哈爾捷金馬】是否是二千多年前的汗血馬,今天這馬在土庫曼是國寶,在世界上也是屬一屬二的名馬,所以我們在土庫曼時也會安排參觀培育這馬的馬場,我就貼幾張照片分享:

DSC03437R  

DSC03446R  

DSC03450R  

DSC03475R  

其實從照片我們可以看出【阿哈爾捷金馬】體型很瘦長,身體高約147-163公分, 比歐洲馬體型矮小,跟阿拉伯馬差不多高,但是比較瘦長。 

這個身形倒是蠻符合後來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的稱讚一位叫做房兵曹的一匹胡馬的詩: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横行。

【阿哈爾捷金馬】的外型還有一個特色是毛很細,毛色發亮,所以西方人稱他為發亮的馬。也許因為他的毛很細,皮膚薄,體溫也比較高,所以奔跑時,馬的肩部和頸部出汗時往往先潮後濕,如果是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後肩頸局部颜色會變得很鮮豔發亮,或許這是此馬因此而得到“汗血”之名的由來。 

之前我寫蒙古旅遊時提到成吉思汗之所以可以得到天下有一個理由是蒙古馬很厲害,厲害之處是蒙古馬雖矮小,但很耐久。蒙古打匈牙利時,領軍的大將速不台從烏克蘭的魯斯卡緯契山口(Verecke Pass)越過喀爾巴阡山,據說只花了三天就走過距離三百公里的山路,抵達現在匈牙利的多瑙河岸,嚇壞了歐洲人! 

同樣的,【阿哈爾捷金馬】也很持久。1935年蘇聯時期曾經把一群【阿哈爾捷金馬】從土庫曼首府阿什哈巴德騎乘到俄羅斯,總共距離是4000公里遠,這群馬總共走了84天,期間包括3天在沙漠中走約380公里沒有水喝的路程。以此計算這群馬在從土庫曼到莫斯科的貧瘠地帶一天可以走約40多公里,連續走上接近三個月,非常有耐力。此外,【阿哈爾捷金馬】瞬時爆發力也很足,紀錄是以1分7秒跑完1公里。

說了【阿哈爾捷金馬】的耐力與瞬間速度,也是要跟其他名馬比較一下。我查到世界馬賽的沙漠長程比賽是在一天內要跑160公里,以此來看跑最快的是阿拉伯純種馬,紀錄是6小時21分跑完。另外世界紀錄跑最快的馬是英國的純種名馬,在2分22秒內跑完2.4公里。(以比賽來說,騎乘【阿哈爾捷金馬】的蘇聯選手曾在1968年奧運會中得到冠軍。)

世界上跑最快的英國名駒Winning Brew看起來比【阿哈爾捷金馬】高大壯碩(網路下載):

CR8-uJHUwAAkkH2   

世界跑最快的160公里一日沙漠耐力賽贏家是阿拉伯馬(網路下載):

main-qimg-4f04885497f0ef8a3b523f18f4851766-c  

我想以上的紀錄都是比賽紀錄,實戰時【阿哈爾捷金馬】可以連續走上二、三個月應該是很厲害的,不輸成吉思汗時期一路西征的蒙古馬。事實上蘇聯時期曾將【阿哈爾捷金馬】與英國的純種馬配種,希望可以生出達到兼具速度與耐力的馬匹,結果成效不彰〜因為配種後的馬在沙漠與中亞地區受不了艱困的環境,所以大多都衰弱死了。 

最後,我來說一下我自己對《史記》中說汗血馬日行千里的解讀〜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里程跟現在不同,但到底如何換算眾說紛紜。我倒是找到一個挺可靠的資料:20世紀初絲路最有名的考古學家—匈牙利裔的斯坦因—曾經根據西元7世紀玄奘的徒弟為他寫的傳記對照玄奘西行取經的路線挖掘考古遺跡。斯坦因根據玄奘傳記所記的度量衡來換算實際距離,得到當時玄奘的度量衡5里約等於1英里的比例,並據此找到許多古遺跡地點。假設唐代的度量衡與漢代類似,那麼日行千里是日行約200英里(320公里)。如果我們以上面說阿拉伯名駒在6小時可以跑160公里,那一個具超高耐力的血汗馬若一天跑個10-15小時,日可行320公里是很有可能的〜(不過我猜一天跑了三百多公里後應該累斃了,沒法持續跑個好幾天的…) 

本篇提到了玄奘,下一篇我會接著說晉代高僧法顯、跟唐代的玄奘,一步一腳印走到過中亞的路線喔〜

~~跟Amy行萬里路,深度優質喔~~

arrow
arrow

    幸慧 amyli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